(3)防治腦缺氧和腦水腫低溫療法和脫水療法。
1)低溫療法包括物理降溫及應用人工冬眠藥(如氯丙嗪、非那更等),旨在降低腦組織基礎代謝及耗氧量,提高腦細胞對缺氧的耐受力。宜早在心臟驟停后5分鐘內用為佳,可頭罩冰帽,并于頸、腋下和腹股溝等大血管部位放置冰袋,盡快使體溫下降,至肛溫32℃左右。降溫過程中宜每半小時測量體溫一次,冰袋應用毛巾包裹,忌直接接觸皮膚。胸前區、會陰部及腹部禁放冰袋。降溫過程中觀察患者有無寒戰和抽搐等,必要時給予鎮靜劑。
2)脫水療法常予20%甘露醇250ml或25%山梨醇250ml靜脈快速滴注,必須在20~30分鐘內滴完,治療中應注意維持血壓在10.67/6.67kPa(80/50mmHg)以上,適當控制液體入量,觀察每小時尿量及注意有無低鉀血癥表現,如腹脹和心律失常等。對腎功能不全及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4)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嚴格記錄出入液體量、監測血電解質濃度和血氣指標,并及時予以糾正。
(5)防治急性腎功能衰竭心臟復蘇后宜留置導尿管,準確記錄每小時尿量并監測尿比重,如尿量<30ml/小時,比重高,常提示血流量不足;如尿比重低,則注意有無急性腎功能不全,其治療護理詳見有關章節。
(6)防治繼發感染復蘇過程中應注意無菌操作,同時加強支持治療,提高機體抵抗力。加強皮膚、口腔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定時翻身,防止皮膚破潰感染及褥瘡發生。定時拍背、吸痰,痰液粘稠者予霧化吸入,防治肺部感染。對氣管切開者,應每天局部換藥,保持傷口清潔。注意觀察切口及周圍有無紅腫和滲出,定期做切口部位細菌培養。對留置尿管者,除尿路已感染外,一般不宜每日沖洗尿管,以減少尿道感染。每日應更換密閉尿袋,觀察尿液有無混濁并定期進行清潔中段尿培養,有感染者宜行細菌學檢查及藥敏試驗,指導用藥。此外,尚須注意患者體溫變化,每日測量4次體溫,并定期復查血象。
(7)營養補充給予高蛋白和高維生素流質飲食,每日總熱量不低于2kcal。心肺復蘇后的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或消化、吸收功能障礙,故需靜脈或鼻飼給予營養。每次鼻飼前應檢查胃管位置,注意患者有無腸脹氣等。鼻飼飲食應溫度適宜,且每次注入量不宜過多過快,鼻飼后宜用鹽水沖洗胃管,以防堵塞心臟性猝死。
1.前驅期在心臟性猝死前的數天或數周,甚至數月可出現胸痛、氣促、乏力、軟弱、持續性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衰等癥狀,但有些患者亦可無前驅癥狀,瞬即發生心臟驟停。
2.終末事件期的表現由于猝死原因不同,終末事件期的臨床表現也各異。典型的表現包括:嚴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難,突發心悸或眩暈等。若心臟驟停瞬間發生,事先無預兆,則絕大部分是心源性。在猝死前數小時或數分鐘內常有心電活動的改變,其中以心率加快及室性異位搏動增加為常見。因室顫猝死的患者,常先有室性心動過速。另有少部分患者以循環衰竭發病。
3.心臟驟停期心臟驟停的癥狀和體征如下:①突然的意識喪失常或抽搐、可伴有驚厥。②大動脈(頸動脈、股動脈)搏動消失,脈搏捫不到,血壓測不出。③聽診心音消失。④嘆息樣呼吸或呼吸停止伴發紺。⑤瞳孔散大。

4.生物學死亡期心臟驟停發生后,大部分患者將在4~6分鐘內開始發生不可逆腦損害,隨后經數分鐘過渡到生物學死亡。心臟驟停發生后立即實施心肺復蘇和盡早除顫,是避免發生生物學死亡的關鍵。
總結:其實面對心源性猝死,如果我們都能學會正確的急救方法,那么就能挽回一些不幸的損失了。根據統計顯示,當心源性猝死發生的時候,歐美國家的急救成功率達到了百分之十五,而我國只有百分之一,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急救方法,這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