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主宰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心之行血、肺之呼吸、脾之運化、肝之疏泄、腎之封藏、胃之受納、小腸之化物、大腸之傳導、三焦運行津液與元氣、膀胱之氣化、膽貯存與排泄膽汁以及四肢之屈伸、軀干之俯仰、目之視物、耳之聞聲、口之攝食、舌之感味……人體所有生理活動,無一例外都是在心的主宰下進行的。
當血不能濡養筋脈會出現什么情況呢?想一下睡覺壓了手腳的麻木是何等的痛苦,所以筋脈氣血不通暢是很難受的。《黃帝內經》有“筋痹”一病,乃因人體正虛,風寒濕熱之邪客于筋脈,或外傷于筋,或痰濕流注筋脈,氣血閉阻,致出現筋急拘攣、抽掣疼痛、關節屈曲不利、腰背強直、步履艱難的情況。對應西醫的坐骨神經痛、肩周炎、頸椎病以及一些創傷、慢性勞損等因素引起的肌腱粘連而活動不便的病癥,都屬于身體的血不能濡養筋脈。比如吃過飯后,身體的血液就會集中到腸胃去幫助消化食物,人們就會覺得懶洋洋的不想動,這便是午飯后“困覺”的原因了。
《素問·五臟生成篇》說“人臥血歸于肝”講的就是人在靜止狀態下,血液分布在四肢的就會較少,大多都回到肝這個“血庫”里面待命去了。“魂”是指在“神”的指揮下的一種快速反應,亦步亦趨的低層次的精神活動——常和睡夢有關。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怒,怒傷肝,肝失疏泄,氣滯胸脅,所以生氣了,氣得脅肋部脹痛,夸張點說就是氣得“鼓鼓的”。如果氣機郁滯時間久了,血液運行也隨之出現障礙,就血瘀了,這個時候呢,就不僅僅是脹痛,還會出現刺痛,嚴重的還會在胸脅部出現摸得到的硬塊——想想肝病后期的“肝硬化”就是這樣的情況。
在婦女,還會表現出來經行不暢、痛經、閉經的月經病。血行瘀滯,津液的運行自然也受到影響,于是就形成了“痰”。這個“痰”指的可不僅僅是感冒后期咳嗽吐出來的那種黏稠液體,而是指人體內一切不正常的水液聚集。比如說咳嗽、氣喘,胸脅脹滿,是痰;眩暈,頭痛昏蒙,也是痰;喜笑不休,那是痰火擾心;癡癡呆呆、瘋瘋癲癲,那是痰迷心竅。現代醫學中的肝硬化后期腹水,也是類似中醫所稱氣滯水停而產生的。還記得范進吧,那個因為中舉高興瘋了的可憐書生,就是典型的因“痰”致病。古人云“氣有余便是火”,肝屬木,肺屬金,若肝火過旺,耗灼傷陰,會表現干咳少痰,胸脅疼痛,心煩口苦目赤,甚則出現咯血等癥狀。——就像在電視上經常看到的,某人一腔怒火強壓不住,就會一口鮮血噴出,可不可怕?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條暢,氣血和調,心情自然很好;若肝氣抑郁不出,在情志上則會表現為郁郁寡歡、情緒低落、精神萎靡、悲觀失望,稱為“因病致郁”;反之,若情志活動異常,導致氣機失調,也常影響肝的疏泄功能。
在人的所有情志活動中,對肝影響大的就是“怒”,所謂“怒傷肝”,郁怒可致抑郁,暴怒則致肝氣浮而亢奮,甚至肝風內動,出現諸如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乃至口眼斜、肢體偏廢等“中風”之證。女性除了表現出容易急躁、胸脅脹痛、情緒抑郁、容易沒事就嘆氣等,還可能出現乳房脹痛、經行腹脹痛、月經不調(主要是月經后期、量少)等癥狀,所以婦科常用逍遙丸(散),來治調這種肝疏功能失常的癥狀。清代名醫葉天士贊其為“女科圣藥”。
中醫認為肝主疏泄,腎藏精并寄相火,肝脈繞陰器與腎主二陰,所以治療本病必須重視調養肝腎。肝腎同居下焦,且同寄相火,體陰用陽,腎水與肝木為母子關系,疏調肝氣有利于腎精的閉藏,而腎精閉藏則可滋養肝陰,使肝氣條達不郁。中醫還有瀉肝即是瀉腎的治法;有養腎即是補肝的治法。例如,相火偏亢所致的陽強,清瀉肝火即是一種有效的治法;水不涵木所致的早泄,滋水涵木也常取得良效。在選方用藥方面,偏于調養肝腎二經的方藥較多。如地黃類方劑(六味地黃、知柏地黃、杞菊地黃、附桂地黃)與柴胡類方劑(柴胡疏肝散、逍遙散)。還有調養腎精的大補陰丸、左歸丸、右歸丸;調節肝經氣血的少腹逐瘀湯、血府逐瘀湯,清瀉肝熱的龍膽瀉肝湯等。
中醫有句話叫做“氣郁化火”,還有一句叫做“火郁發之”,也就是說,氣郁結時間久了就會化成火,而這樣的火,單純靠“清”的辦法是不能夠徹底熄滅的,你有沒有注意到臉上的痘痘,在吃過牛黃解毒片之后退下去,可隔不了幾天會冒出來,只好又再吃,可牛黃解毒片里面的藥物大多藥性寒涼,吃的時間長了胃里又會不舒服——這是不是說中醫不管用呢?當然不是,只能說您用錯了中醫的方法。有一個成語叫做“釜底抽薪”,既然知道這痘痘是由“氣郁”所化的火產生的,肝經經過頭面部,肝又主調暢氣機,那么就應該從調理肝氣入手,散郁結化郁火,從根本上消除痘痘的來源。
而“魄”是指與生俱來的一些本能活動和感覺功能——比如感覺,用熱水洗手覺得燙等。
望:皮膚枯槁與光滑,毛發脫落與尚存。唇有沒有干裂?情緒有燥火?神態有沒有濕滯?面色有白黃色?有沒有痰、涕。
聞:鼻的呼吸聲音粗與細。有沒有咳嗽聲音。有沒有放屁。
問:有沒有過食苦味。有沒有悲憂的情緒經歷。
切:有沒有秋毛脈。浮脈沉脈為病位之表里、病勢淺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