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缺鐵性貧血
慢性失血所致;
慢性胃炎患者吃飯少,營養不足引起;
胃酸缺乏。
胃潰瘍
胃潰瘍與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同在,存在明顯的炎癥刺激,胃粘膜萎縮變薄,并發糜爛、潰瘍,應及時進行胃鏡檢查,以免延誤診治。
胃癌前期
慢性胃炎的癌變與胃炎性增生密切有關。有兩種情況的慢性胃炎易癌變。
1、慢性胃炎伴有惡性貧血者,癌變發生率比其它胃腸病要高出20倍以上,要引起胃腸病患者重視。
2、萎縮性炎伴腸化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
Hp感染的診斷目前有多種方法,但各種方法均有一定局限性。實際應用中應根據不同條件和目的,作出恰當選擇。臨床癥狀及胃鏡所見常無特征性,因此臨床表現對診斷幫助不大。
治療幽門螺桿菌病的方法
1、外科治療
采用幽門肌切開術是好的治療方法治程短,效果好。術前必須經過24~48小時的準備糾正脫水和電解質紊亂,補充鉀鹽。營養不良者給靜脈營養改善全身情況。一”字型組術中沿幽門縱軸切開漿膜及淺層肌纖維,再鈍性分離肌層達黏膜下層使黏膜完全膨出漿膜面,注意勿損傷十二指腸黏膜,近端則應超過胃端以確保療效然后以鈍器向深層劃開肌層,暴露粘膜,撐開切口至5mm以上寬度使粘膜自由出,壓迫止血即可。
倒“Y”型組則自胃竇部開始切開約2/3幽門環肌,然后分別向兩側斜行切口,夾角約100形成倒“Y”型切口。后一種方法切開肌層充分,黏膜膨出范圍增大,能明顯使幽門管腔擴大,十二指腸黏膜損傷及術后嘔吐發生率明顯降低。術中漿肌層切開要有足夠長度和深度,分離必須達病變全長,深度以黏膜膨出達漿膜水平為度。
2、術后處理
術后嘔吐可能與幽門管水腫及幽門肌切開不完全有關,故術前等滲溫鹽水洗胃是必需的術后進食應在翌晨開始為妥,試服糖水15~30ml ,2小時后無嘔吐則給予等量母乳或牛奶,以后逐漸加量,術后48小時加至正常量。術后嘔吐大多是飲食增加太快的結果應減量后再逐漸增加。腸功能正常,潰瘍病的發病率并不增加然而X線復查研究見成功的幽門肌切開術有時顯示狹窄幽門存在7~10年之久。
3、內科治療
內科療法包括細心喂養的飲食療法每隔2~3小時1次飲食,定時溫鹽水洗胃,每次進食前15分鐘服用阿托品類解痙劑第三方面結合進行治療這種療法需要長期護理,住院2~3個月,很易遭受感染效果進展甚慢且不可靠。目前僅有少數學者仍主張采用內科治療。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想必大家對于幽門螺桿菌抗體也是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了吧,幽門螺桿菌抗體這種情況在我們的生活中是比較多見的,希望上面的內容對大家有所幫助,也祝患者朋友們能夠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