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醫生是修煉出來的
生病上醫院,誰都想能遇到一位好醫生,特別是兒科醫生,因為孩子不能表達病情,訴說他們的痛苦,好的兒科醫生不是天生的,而是修煉出來的。什么樣的醫生才算是好的兒科醫生呢。有專家認為八個字可以概括:“孩子愿找,媽媽放心”。
做一個好的兒科醫生必須要有較好的素質,特別是兒科醫生,他發現在兒科病房, 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當媽媽不在時,某個孩子拉著某個醫生或護士的衣襟,跟著她跑來跑去。
或者某位媽媽去找某個醫生詢問病情,滿臉的虔誠。這樣的醫生往往醫術高明,平易近人,既受到孩子的喜歡又受到家長的信任。這就是一位好的兒科醫生。
遺憾的是現在這樣的兒科醫生還是太少了,甚至“白衣天使”在兒科已被嚴重扭曲。有時我們聽到媽媽嚇唬孩子說:“別哭啦,再哭大夫來啦。”
這讓人感到很尷尬和難過。因為在過去,媽媽嚇唬孩子會說:“再哭大灰狼來了!”不知道何時醫生代替了“大灰狼” , 在孩子心中成了恐怖、嚇人的形象。
而平時家長跟醫生說話也總是小心冀冀甚至有的只是交代公事,多一句都不敢說。
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醫生和患者沒有好的溝通,導致患者覺得和醫生之間有距離。而良好的溝通是提升醫德的一個重要方面。
溝通其實就是交朋友,要讓醫患之間的那條溝清除,還直得做出一些努力。交朋友的方法就是向病人和家屬講病,這就是溝通。
如果兒科醫生肯花時間和家長談心,結合實際深入淺出,講解患兒的病情從病因病理到臨床療法與預后, 面帶微笑語言清晰,誠懇關心肯定能和患兒家長成為朋友甚至成為他們的家庭醫藥顧問。
當然這要花時間,費腦筋,甚至擠出一些醫療科研精力。但這是兒科醫生的神圣任務,做到這一點就會受到患者的歡迎。
當然,僅僅是交流還不夠好的兒科醫生,還要從以下三方面修煉自己:品德修養、行為修養、技術修養。品德修養。兒科醫生的品德修養要做到四個字:愛、敬、謙、誠。
對病人要愛,特別是對孩子。你不喜歡孩子就很難讓孩子喜歡你。這其實是個人生選擇問題。有專家認為在進醫科大學之前就應該明確學醫的目的根本。
不想面對患者的,好提前改行。特別是討厭孩子的人, 不要勉強做兒科醫生。兒科醫生必須深刻認識到每個孩子在媽媽眼里都是聰明、可愛的。
這是母愛的一種表現形式。醫生要善于安慰、勸說、排解。即使是孩子耍混、打人、罵人。醫生都應該和顏悅色、溫柔撫慰。
對家屬要敬。我們要認識到家屬是我們的服務對象而對于兒科大夫來說家長就是服務對象。
有人說我是為孩子服務的,孩子是病人, 家屬一塊兒摻合個什么勁。這種想法不對。因為對孩子的診療處處都得依靠家長的合作。
對同事要謙。醫療工作都是集體活動不能一個人做。要有一個團結協作的整體,如照片, 打針、取藥、透視、做化驗都需要合作。要誠懇對待同事,對于同事的意見也應虛心接受。
對工作要誠。我們跟病人的關系是生死托付的關系。病人把命都交給你了,這是多大的面子和信任啊!你有一件事不誠實, 你欺騙了人家人家不信任你了, 很難再恢復信任,再進行醫療工作、治病就會非常非常困難了。
行為修養。兒科醫生的品德要通過文明的行為表達給患者和家長行為修養總結起來就是:言必信, 行必果風必正, 貌必親。言必信,答應患者的事,一定要按時實現,不管什么原因失信,都必須做出解釋,當面道歉。
對小孩子本人也不能忽視。醫生不能總是修改醫囑。今天告訴病人明天要做檢查,可自已連申請單都沒有寫,這樣病人對你就不信任了。
跟病人講話,特別是關鍵的東西, 得想好了再說別太隨便了。用通俗的語言讓他們能懂的話把該說的都說明白了。行必果。特別是給小孩做任何的操作,操作要穩重、熟練、快捷,要高度負責, 肯擔風險。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上海教育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女,1963年2月出生, 碩士學位,主任醫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副主任,浙江省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專業委員會秘書。
985年畢業于浙江醫科大學(現浙江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系。 2002年1月~至2003年7月赴美國密西根大學人類生長發育中心研修兒童營養和發育行為。
目前從事兒童營養和發育行為兒科學的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尤其擅長新生兒行為神經,兒童營養、生長發育和行為問題的診斷治療、干預和認知功能研究,以及嬰幼兒早期發展指導,如高危新生兒的評估和隨訪、營養和喂養行為、睡眠障礙、運動發育障礙、語言發育障礙、精神發育遲滯、注意力缺陷多動沖動障礙癥、孤獨癥等。曾獲1997年度孫虞卿青年科研獎和2001年省衛生廳科技創新獎。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各一項,參與科研課題多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0余篇,其中SCI收錄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