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夏天蚊子就嗡嗡嗡的出來活動了,我們絕大多數人都被蚊子叮過了,那么你知道蚊子的危害嗎?敬請收看本期的養生一點通節目聽聽曾曉芃的講解。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與有害生物防制所副所長曾曉芃,講蚊子的危害。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蚊子的危害
蚊子可以傳播很多病毒,如東部馬腦炎病毒、委內瑞拉腦炎病毒、辛得畢斯病、基孔肯雅病毒、乙型腦炎病毒、圣路易斯病毒、登革病毒、黃熱病病毒、西尼羅病毒等,可以引起腦炎、出血熱、肝炎、發熱、輕度不適、關節炎等。
蚊子是夏秋季節非常多見的一種有害昆蟲,可傳播許多疾病,影響人體健康。蚊子有按蚊、庫蚊和伊蚊三種,不同種類的蚊子可傳播不同的疾病。雄蚊不吸血,以吸食植物汁液為營養,叮人吸血的都是雌蚊。雌蚊一般在氣溫16℃以上時開始叮咬動物吸血,同時雌蚊是否吸血也與空氣的濕度有關,濕度在52%以下不吸血。蚊子對人體的危害在于,在其叮咬有病的動物或人體后會將病原體傳染給健康人。蚊子傳播的疾病主要有瘧疾、乙型腦炎、絲蟲病、登革熱和黃熱病等。
瘧疾由按蚊傳播,傳染源主要是瘧疾患者,在我國多見于淮河以南地區,臨床特征有間歇性寒戰、高熱與大量出汗(南方俗稱"打擺子")。乙型腦炎主要由庫蚊傳播,傳染源是農村的各種牲畜和家禽,特別是幼豬。在夏秋季節,當一個來自農村的患者表現為突起高熱、意識障礙和抽搐時應警惕有發生乙型腦炎的可能。
絲蟲病由庫蚊傳播,早期表現為發熱、急性淋巴結炎和淋巴管炎等,后期表現為象皮腫和淋巴水腫等。登革熱主要由伊蚊傳播,主要流行于東南亞地區,我國的海南及南方沿海也常受波及。據近媒體報道,今年廣州市就發生多起登革熱病例,已引起衛生部門的高度重視。
其主要表現有發熱,頭痛,全身肌肉關節酸痛,牙齦、鼻腔或消化道出血,并有皮疹和淋巴結腫大等。黃熱病主要也是由伊蚊傳播,臨床表現為急起高熱、寒戰、劇烈頭痛、出血及全身多個器官損害等,主要流行于赤道附近的美洲和非洲國家,我國尚未有本病發生,因公或因私到這些國家去的我國公民務須提前注射黃熱病疫苗。
如何防蚊子叮咬
天氣漸漸熱了,蚊子也逐漸多了起來。一場人蚊大戰又拉開了序幕,而且只要蚊子不走,這場大戰就會此起彼伏地輪番上演。尤其是家有baby,蚊子簡直就是媽媽的第一號敵人。怎樣才能安全地遠離蚊蟲的叮咬,早日為這場曠日持久的人蚊之戰畫上圓滿的句號呢?
人蚊大戰,家居準備
一般蚊子每年4月開始出現,至8月中下旬達到活動高峰。秋天氣候變冷溫度降到10攝氏度以下時,蚊子就會停止繁殖,不食不動進入冬眠,直到第二年春天激醒后又出來害人。適宜蚊子的溫度是30℃左右,太高了它們也受不了。
家居環境要做到以下幾點:
1.檢查家里盆盆罐罐、地漏、下水道、花盆等有積水處,有蓋子的蓋上,能換水的勤換水。地漏、下水道等處防止積水,并時常噴點殺蟲劑,不給蚊子生存空間。
2.家中水生植物要定期換水。
3.注意關好紗窗、紗門,不要門戶大開讓蚊子長驅直入。
4.不要把易拉罐、礦泉水瓶、雞蛋殼等容易積水的垃圾亂扔,垃圾桶好用有蓋的那種。
5.如果出差或長期不居住,把抽水馬桶的蓋子蓋上,把洗手池、水池里的水放干凈,以防蚊子產卵。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廣西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曾曉芃
男,1963年1月出生于江西南昌,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與有害生物防制所副所長、主任醫師(研究員)。2002年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學系,獲博士學位。
曾曉芃業務領域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一是對蚊、蠅、蟑螂、鼠類等病媒生物的監測,開展有關防制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應用,特別是針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展進行相關調查與防制工作,為奧運害蟲防制行動規劃及預案的制定提供依據;二是開展殺蟲劑抗性監測與檢測技術研究,重點在蟑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以及快速檢測診斷技術;三是參與全國和北京市病媒生物防制標準及防制規劃的制定,為社會提供蟲害防制技術指導、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等。目前主持國家“十五’’重大科技專項研究課題《我國重要病媒生物控制技術標準的研究》,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預防醫學研究基金3項課題,重點進行德國小蠊CytP450抗性基因的分離及抗性的基因診斷、生化抗性快速檢測技術、蟑螂危害與鼠情狀況調查及防制技術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