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現在人普遍胃不好,這和我們的生活、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系。今天我們跟著劉玉村教授一起來學習下日常如何防治胃病吧!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劉玉村,主題是胃病防治法,劉教授將教與大家一起探討平時有哪些傷胃的習慣和如何養胃。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胃位于腹腔上部,上連食道,下通小腸。胃腔又稱胃脘,分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為上脘,包括賁門;胃的下部是下脘,包括幽門;上下脘之間的部分是中脘。賁門上連食道,幽門下通小腸,是飲食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胃的主要生理機能是主受納和腐熟水谷,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喜潤惡燥。
本期嘉賓介紹
劉玉村
教授,1960年6月10日出生,1983年8月畢業于北京醫科大學醫學系,獲學士學位并分配為北京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普通外科任住院醫師,1984年8月-1988年8月在北京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普通外科讀臨床博士研究生,并獲臨床博士學位。1988年9月-1990年10月在北京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普外任主治醫師,1990年10月-1992年12月國家教委公派赴丹麥國家醫院進修,從事肝臟移植及胃腸外科的臨床工作和實驗研究。1992年12月起,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普外任副主任醫師,副教授,1999年任主任醫師,從事關于胃腸腫瘤的臨床治療及實驗研究,1999年1月任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兼普通外科副主任。2002年始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副主任。2006年6月16日任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
注意:
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一、飲食規律化。飲食應該定時定量,不要暴飲暴食。過酸、過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應盡量避免,飲食時要細嚼慢咽,使食物充分與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和減少胃部的刺激。
對于已經出現的胃病,在飲食上更應該注意。盡量做到定時進餐,每日可定時進食5—6次,進食量少,能減輕胃的負擔,避免胃部過度擴張;進餐次數多,可使胃中經常存有少量食物,以中和胃內過多的胃酸。病重的人好食用營養豐富、又易于消化的松軟食品,如面條、米粥、牛奶等,如果有條件,還可多吃點蜂蜜,因為蜂蜜有抑制胃酸分泌、促進潰瘍愈合的功能。
二、少吃對胃有刺激性的藥物。長期服用對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藥物,如紅霉素、強的松等,都可造成胃粘膜損傷而出現炎癥或潰瘍。煙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對胃粘膜產生有害的刺激作用,過量吸煙會引起膽汁返流。過量飲酒或長期飲用烈性酒能使胃粘膜充血、水腫、甚至糜爛,慢性胃炎發生率明顯增高。應戒煙忌酒。
三、積極治療口咽部感染灶,勿將痰液、鼻涕等帶菌分泌物吞咽入胃導致慢性胃炎。
四、保持精神愉快。胃是否健康與精神因素有很大關系。過度的精神刺激,如長期緊張、恐懼、悲傷、憂郁等都會引起大腦皮層的功能失調,促進迷走神經功能紊亂,導致胃壁血管痙攣性收縮,進而誘發胃炎、胃潰瘍。
1. 保暖
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褥。
2. 調養
胃病患者的秋季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經常有食物和胃酸進行中和。
3. 忌嘴
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粘的食物,更忌暴飲暴食,戒煙禁酒。
4. 靜心
胃病、十二指腸潰瘍等癥的發生與發展,與人的情緒、心態密切相關。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
5. 運動
腸胃病人要結合自己的體征,加強適度的運動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復發,促進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