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大家的印象中,佛教的人一般都是比較會養生的。不管是養生還是人生,他們都有著不同的理解,那么佛教之人是如何看待健康長壽的呢?
佛教養生“十不求”
佛家養生講究無欲無求,不要過分強求一些事情,順其自然,將心放平,才能真正做到佛家的養生。
一、念身不求無病。
念佛就是念佛,念佛不與健康相掛,不求無病長壽。為什么?因為身體健康,貪戀身體而不成,欲想長壽而不成,苦相即生,使初發生西之念而舍之。其貪戀健康之人便會用一切手段愛護它(包括營養、滋味、治病等),為達到其目的,必會造種種殺業使其破戒,或為逃命免于傷亡,必傷害眾生而退其道心,即然知道這個身體是個和合的因緣,有因緣必有果報,從而樂受,病苦之生成才覺因果之厲害,從而加強信行,棄惡從善。覺后才知病苦是你覺的助緣,感恩不盡,病苦即是良藥。
二、處世不求無難。
人生一世,處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人也不應該去求事事如意。如果在這個世界上,事事如意,樣樣順心,必然有慢高貢大之心生起。財錢上也是同樣,財產多自然不注意節約,從而奢侈浪費。因地位、財產的無難,驕傲、奢侈的增大,從而不但聽不進勤儉之言,節約之語,反而會看不起貧窮下賤之人,吃不下粗茶淡飯之食,甚至會對人欺壓污辱,這樣的人怎能證道。因為他的慧命受到損害,悲心早已丟掉。如能在患難艱苦的條件下,知這苦的根由,從而生離苦心,生悲心,發愿心,知難而離難,甘愿接收,放下便自在。
三、究心不求無障。
做好人好事還不容易,何況修心見道更是困難重重。如果究心見性一帆風順,無有障礙,就準是你走錯了路,不然就是你在欺騙大家。走錯了路肯定是得不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的。要想見性,只有在障礙現前之時,信不退,不向外去求什么,同時也不要去排除這個所謂的障礙,只管去問心。這個障礙既然是個緣,緣生緣滅,你與他無緣了,障礙便自滅,絕不是滅這個障,而是慧命在繼續生成,這個障就是解脫之緣,煩惱即菩提,你說對否?
四、立行不求無魔。
既然你已經走到這時,知已難,行亦更難。難,害怕不順,這就是著魔之相。不怕行時沒有煩惱,因為你是人,還沒有到究心之道,色空分別是有的,這也是應該存在的,要是無煩惱,一帆風順,肯定會不能吃苦,放逸,松散,愿心自退,行肯定不堅。遇難自退,這樣達到彼岸、證得真如絕對是不可能的。只有排除自我的成分,找到煩惱的根源何在,找到煩惱解決的方法,無我時,煩惱自滅。所以,這是以煩惱為智,以煩惱為修行方法,從而不離生活,認識人生,用正分別而去分別,以達到煩惱不惱,本無煩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根本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