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是如何保養身體·這20件事讓你身體越來越差 ·身體不該發出的七種響聲
中醫辨證屬于實熱、肝火。《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木郁之發,甚則耳鳴旋轉”。
肝者將軍之官,性剛勁,主升發疏泄,若肝失條達,郁而化火,上擾清竅,則耳鳴暴發。
如潮如雷,轟轟隆隆,常伴有耳脹耳痛,流膿,發熱,頭痛眩暈,面紅目赤,口苦咽干,煩躁不寧,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治宜平肝伐木,清肝降火。方用龍膽瀉肝湯、天麻鉤藤飲、鎮肝息風湯等加減:龍膽草9g 天麻12g 鉤藤10g(后下) 懷牛膝12g 黃芩10g 菊花12g 白芍12g 生地15g 代赭石20g(先煎) 麥芽9g
5.利水逐飲法
痰、飲都是水液代謝失常,停留機體局部的病理產物,痰熱而飲寒,痰無形而飲有質,飲留體內,清陽不升可致耳鳴、眩暈等,腎虛患者要注意耳鳴問題。
《傷寒論》苓桂術甘湯、五苓散證飲留中焦、下焦主癥都有耳鳴。
現代醫學認為利水消腫藥能解除內耳前庭、迷路水腫,減輕神經壓迫,促進局部淋巴回流。
辨證要點: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痰白質稀,舌質淡白,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利水逐飲,方用《傷寒論》苓桂術甘湯、五苓散等加減:獲苓15g 桂枝10g 白術12g 澤瀉6g 益母草20g 防己6g 黃芪30g 車前子10g 6. 疏風清熱法
新病耳鳴患者多由于病毒感染所致,多急性起病,兼有感冒癥狀,中醫辨證屬于風熱。
《太平圣惠方·卷36》云:“此為風邪所乘,入于耳脈,則正氣痞塞,不能宣通,邪正相擊,故令耳鳴也”。
由于外感風熱,循經上攻,清竅壅塞不利,其耳鳴如蟬,卒感聽力減退或閉塞,用手指按壓耳屏或牽拉耳廓后癥狀減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