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怎么治療
病因癥狀
中耳炎,俗稱“爛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癥。病菌進入鼓室,當抵抗力減弱或 細菌毒素增強時就產生炎癥,其表現為耳內疼痛(夜間加重)、發熱、惡寒、口苦、 小便紅或黃、大便秘結、聽力減退等。
如鼓膜穿孔,耳內會流出膿液,疼痛會減輕, 并常與慢性乳突炎同時存在。
急性期治療不徹底,會轉變為慢性中耳炎,隨體質、 氣候變化、耳內會經常性流膿液,時多時少,遷延多年。
中醫將本病稱為“耳膿”、 “耳疳”,認為是因肝膽濕熱(火)邪氣盛行引起。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臨床上以嬰幼兒多見,主要是因為小兒從耳通到咽喉的通路-- 耳咽管比成人的要短、要粗、要平直、小兒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得病后易引起 耳咽管炎癥,細菌進入中耳而發病。
另外小兒飲食時,發生嗆咳、嘔吐時,食物應 易從耳咽管進入中耳,產生炎癥。 耳疼、頭痛、頭暈、發熱、輕者低熱,重者發熱、體溫可高達40℃,可伴有嘔吐 、腹泄、不食等全身癥狀。
不會說話的嬰兒哭鬧不安,常抓耳朵。
1-2天后耳內 鼓膜穿孔,膿液流出后,耳痛等癥狀減輕,如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很容易轉成慢 性中耳炎。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俗稱“臭耳底子”,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未能及時治愈,拖延六周 以上者即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主要有流膿、耳鳴、耳痛、頭痛、頭暈等。可分為三種類型。
①單純型
炎癥未破壞骨質,耳內流膿為粘膿性或粘淮性,無臭味。
② 壞死形
炎癥已侵潤到骨質,耳內流出物如干酪樣(豆渣樣),量少,有血絲。
③膽脂瘤型
由于炎癥的長期刺激,上皮增生活躍,耳內流出物夾雜有上皮脫屑,及黃 白色有惡臭的油片狀物。后兩種類型如不及時治愈,會造成不良后果。
自療注意事項
(1)積極治療鼻咽部疾病,以免病菌進入中耳,引發炎癥。
(2)不能強力擤鼻和隨便沖洗鼻腔,不能同時壓閉兩只鼻孔,應交叉單側擤鼻涕。
(3)挖取底部耳垢,應十分小心,宜先濕潤后才挖,避免損壞鼓膜。
(4)游泳上岸后,側頭單腳跳動,讓耳內的水流出,好用棉簽吸干水份。
(5)急性期注意休息,保持鼻腔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