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舌頭胖大用蒲黃,舌苔白膩,舌質紫是痰濕。
44、理氣清熱五虎將;枳殼、桔梗、木香、枝子、豆豉。專治肝郁化火。脈弦太硬不變性子會的重病,所以加大活血行氣力度。元胡、川楝、穿破石、郁金、香附。黃連溫膽湯要加入龍牡、和五虎將。左寸亢加黃連、右寸加黃芩。
45、白術;主風寒濕痹,死肌,各類風濕為、被風寒濕邪所困,疲乏無力,大腸缺乏蠕動。用30-60克。頑固青春痘,必須從脾中找原因,白術推陳生新,便死肌去。諸病不愈,心尋到脾胃中,方是無疑,何言之,脾胃一虛,四臟皆無生氣,故疾病日久,萬物從土生,亦從土而歸,補腎不如補脾,決之謂這,故凡治病不愈,尋到脾胃而愈者頗多。
46、香薷、車前;舌相直接反應是整條消化系情況,舌苔白膩用香薷能化掉。一般和平胃散合用。如舌體胖大,大便又發黏,直接用車前把水濕大便一通利舌體和便干。車前小量利小便祛濕。大劑量潤腸通便。但過度利濕可傷心陰,加丹參可排濁通瘀。
另外,病位深淺用藥有別,病在肌膚經絡者,一般以防風、麻黃、桂枝、銀花、連翹、青風藤等辛散之藥;在筋骨者用白芥子、白附子、川芎、草烏、附子、馬錢子及蟲類之藥;在臟腑者用補益之藥。
熱在氣分用生石膏、知母.
熱在營血用生地、丹皮、玄參等。
《黃帝內經》將病因分為陰陽兩類:“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把病因分為三類:“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宋代陳無擇提出“三因學說”:外所因、內所因、不內外因。三因者,一曰內因,為七情,發自臟腑,形於肢體;一曰外因,為六淫,起自經絡,舍於臟腑;一曰不內外因,為飲食饑飽,叫呼傷氣,以及虎狼毒蟲,金瘡壓溺之類。
近代則將病因分為五類: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癘氣。癘氣又名戾氣,病因學名詞。見《溫疫論》。又稱為“疫毒”、“疫氣”、“異氣”、“戾氣”、“毒氣”、“乖戾之氣”等。指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邪,是溫疫病和某些外科感染的病因。戾氣有多種,某一特異的戾氣可引起相應的疾患。通過空氣傳染或直接接觸傳染,既可散發,又可成流行之疫。《諸病源候論》卷十:“人感乘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
內傷病因:包括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度。
繼發病因:包括痰飲、瘀血、結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傷、寄生蟲、胎傳、諸毒、醫過。
發病邪氣與正氣交戰,決定發病及疾病的發展變化。又稱為“正邪分爭”。
“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正氣”指人體的自我修復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病能力等。
“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依據,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體質、情志、地域、氣候等,與發病有密切關系。
病機病機是疾病發生、發展與傳變的機理,又稱“病理”。
基本病機包括: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津液代謝失常。
內生五邪,包括:風氣內動、寒從中生、濕濁內生、津傷化燥、火熱內生。
病位傳變,包括:表里出入、六經傳變、三焦傳變、衛氣營血傳變、臟腑傳變等。
病性轉化,包括:寒熱轉化、虛實轉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