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壺是做藝,做藝如做人,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要認真做人,認真做藝,不要把造型、工藝勉強帶得過的作品給人,這樣對收藏者是極不負責的。同時也是對自己的 不負責,不要看今天帶得過去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后人會評價這把壺,也會評價做壺人的藝品。藝術上對別人負責,實際是對自己負責。
作品能不能傳世,能不能青史留名,歷史上有許多典故,可供我們借鑒。如古代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的作品千年留傳,萬古不朽;當代書畫家徐悲鴻、林散之等人 的作品都被后人視為珍寶,不僅僅是因為作品的藝術水準高,而且他們的人品也值得稱頌,人們珍藏他們的作品往往在欣賞中感到榮耀。另一種情況截然不同,如宋 朝的秦檜、明代的嚴嵩,據史料記載,他們的書法水平也極高,但至今不見作品留傳,究其原因,我想,正是因為他們的名聲太臭。試問有哪一個收藏家愿意收藏遺 臭萬年之奸臣、壞人的作品呢?同樣,當代又有哪一個人愿意收藏大貪官胡長青的書法呢?如果真有人愿意,亦和他們同流合污了。
認認真真做藝,清清白白做人,是藝術家的藝德
要關心、培養中青年的紫砂藝術人才,鼓勵他(她)們在藝術上的追求和探索,允許他(她)們各種風格的競爭,為他(她)們一點一滴的成長、成功而喝彩,這應該是我們這些已經有一些名望的紫砂老藝人應該具備的藝德。
良心是對自己行為的規范,藝德就是真誠對待藝術,真誠對待收藏家,隨時保持清醒的藝術品格,保持真誠待人的品德,能讓后代人真心說一聲好,其實很不容易,這也就是為下一代、為后世樹了楷模。
三、 論繼承與發展
美國有個學者叫希爾斯,他有一段論傳統的名言:“傳統是一個社會的文化遺產,是人類過去所創造的種種制度,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構成的表意象征,它 使代與代之間、一個歷史階段與另一個歷史階段之間保持了某種連續性和同一性,構成了一個社會創造與再創造自己的文化密碼,并給人類生存帶來了秩序和意 義。”
紫砂藝術是我國的傳統藝術,是民族瑰寶,把傳統繼承好是我們從事紫砂藝術人士的共同職責,但傳統靠什么來繼承,我認為繼承要靠創新來繼承, 要靠發展來繼承,今天的傳統在昨天是創新,那么今天的創新到明天也成了傳統,一代一代的紫砂人不斷創新不斷地把傳統這個接力棒一代一代往下傳,也就是一代 又一代的繼承傳統,如果我們不去創新,那么,這個藝術就將枯萎。
紫砂花器流派,源遠流長,最早的是供春,以及清代的陳鳴遠、楊鳳年等,他 們都各自以自己的創新,發展了傳統。我在七十余年的壺藝生涯中也一直致力于創新,創作了《荷花茶具》、《芒果壺》、《牡丹壺》、《蓮藕酒具》等等許多原創 性的、有影響的作品,創新的意義從文化總體而言就是繼承和發展了傳統。
紫砂的技藝是反映紫砂語言的基本功,需要一代一代的繼承,紫砂應更多的向文化方向發展,我贊成后輩紫砂人根據自己的特點,多方面與文化藝術界的名人、書畫家合作,提高紫砂的文化含量,提高紫砂的文化品位。
傳統是民族藝術的根脈,創新是傳統藝術的生命,兩者相輔相成,構成并促成傳統的發展,這就是繼承和發展的關系。
結語:紫砂壺有了千百年的歷史,多少代人的接力發展,使它成為了現在的國粹,喜歡它的人非常的多,不少外國友人也會聞之而來,更是國家領導人用來作為作家的禮儀送給外國的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