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每天快節奏的生活很容易導致身體處于亞健康的狀態。擁有一個良好的情緒可以幫助我們的身心更加健康和快樂。接下來就讓我們的郝萬山專家來和我們講講情緒與飲食健康的關系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情緒與飲食健康是什么關系
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覺得自己心情好的時候,就會胃口大開,吃的飯也特別的多。
但是如果心情和情緒不好的話,加上消化良好,吃東西也不順利,甚至是沒有胃口。這是因為情緒和飲食健康有很大的關系。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的消化功能對情緒變化十分敏感。在積極、愉快的情緒狀態下,胃粘膜會充血發紅,胃腸蠕動加強,消化腺分泌正常,有利于實現正常的消化功能。
當你的心情處于非常不好的情緒的時候,就會感覺身體的消化系統處于比較低谷的狀態,很容易食欲不振。
而如果長期憤怒、焦慮,胃液的分泌可持續升高,使胃內酸度過高,使胃液對胃粘膜的消化作用大于粘液的中和作用及粘膜的自我修復能力,由此導致消化 性潰瘍的發病。
在醫學臨床工作中也發現,消化系統疾病中許多都與不良情緒有關,屬于心身疾病。
常見的有: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直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神經性嘔吐、慢性肝炎等等,這些疾病的治療除了必要的用藥之外,調節不良情緒,消除致病因素也非常重要。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只有講究衛生,注意情緒的掌握,這樣才能預防疾病。
首先,應注意餐前心理調節。生活中或許有這樣或那樣的挫折與壓力,使人情緒不佳,就餐前可適當調節心態,暫時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
飲食本是滿足人生理需要的一件樂事,不要讓生活的煩惱沖淡飲食的愉快。可以回到家中或到環境優雅的餐廳,考慮怎樣吃好這頓飯,不要去想令人煩惱的事,以輕松、愉快的心情準備就餐。
其次,就餐時人的注意力應集中在飲食活動上,邊吃飯邊看書,邊吃飯邊想問題等行為都不可取。食物盡可能是自己喜歡吃的,色香味俱全的飯菜,好的飯菜能使人心情愉快,食欲大增。
就餐的環境應干凈、整潔,還可播放一些旋律優美的音樂,營造良好的氛圍。
就餐后同樣應注意心理調節。人常說,飯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
飯后散步的作用不僅在輕微活動對胃腸功能的促進上,而且在于散步過程中人有輕松愉快的心理。飯后不可馬上投入工作,應有一段心情愉快的休息時間,使胃腸能正常地完成其消化功能。
總之,人應重視飲食活動,并應該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讓自己不僅有一個健康的心理,還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本期嘉賓介紹
郝萬山
男,1944年11月出生,畢業于北京中醫學院。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培養專家委員會秘書組成員、中國老教授協會邊緣科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音樂治療學會常務理事。
馬來西亞檳城中醫學院終身客座教授、捷克中醫學院永久客座教授。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