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留余
留余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做事要留余地,給人留余地也是給自己留余地,即什么事都不要做絕,得饒人處且饒人,適可而止。>>>太極拳教程 這項運動竟可以有效治療腦萎縮
河南鞏義的康百萬莊園,因接待慈禧而聞名于世,康家由明朝至清朝到民國歷經三個時期四百年的時間,蔭福十二代;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康家的家訓讓人深思。
其家訓《留余》刻于匾上世代相傳,匾上書有南宋留耕道人的“四留銘”曰:“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
在留余思想的指導下使康家富了四百年;華人富豪李嘉誠做生意的宗旨是能賺十分的錢,自己只拿九分,留一分給別人賺;這種不“貪”和“留余”思想使他成為世界華人首富。
“留余”在太極拳的習練過程中也屢見不鮮,拳理常云“不丟不頂”“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等;習練時肢體上要求雙臂、兩腿均不得挺直,過直則等于不給自己留余地,致“力”于僵化狀態,虛與實的變化上就不能驟然表達,甚至受制與人。
四、 寬容
人立于天地之間要寬容大度,凡事莫斤斤計較,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陳王廷《長短句》曰: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匪……欠官糧早完,要私債即還,驕諂勿用,忍讓為先”所以他才有“不是神仙勝似神仙”的心境。
學習太極拳就要虛懷若谷、胸襟寬闊,“虛”、“靜”方能心無旁騖,得失不計、寵辱不驚;唯有此才能一步步走進太極之廟堂;若心胸狹隘凡事計較勢必橫氣填胸、心氣浮躁又怎能進入太極之高境界;所以“習武,德為先”就是這個道理。
太極拳對年輕白領的好處
一、生理效益
太極拳結合了傳統導引、吐納的方法,著重練身、練氣、練意三者之間的緊密調協。練習時一方面可鍛鍊肌肉,舒筋活絡;另一方面又能透過呼吸與動作間的相互配合,對內臟加以按摩鍛鍊,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1、增加神經系統的靈敏性
練太極要“心靜意定”,練拳時必先令大腦皮層休息(心靜),將協調全身內外器官機能的任務交由中樞神經系統(意定)執行,加強了神經系統的靈敏性。
2、暢通經絡、血管、淋巴及循環系統
因練太極拳的時間不會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帶氧運動一樣,能使血氣運行順暢。練了若干時間,會察覺有指尖麻軟發痹、關節微響、針刺、腹鳴等感覺。
根據中國醫學理論認為這是經絡暢通的反應。透過摟拗屈膝絞轉等運動,動脈血管得到適量擠壓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運行,增加氧氣的供應,也促進了淋巴系統的新陳代謝,加強了個人的抵抗力。
3、改進柔韌度、肌力及肌耐力
太極拳多以慢速走圓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運動,加上重心交替變換,運行動作又多摟、拗、絞轉,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動如下勢、蹬腳等式子,能改善各關節的柔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