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練理不練力
理就是太極拳的道理、原理。太極拳練的是大道,即太極陰陽轉換中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的原理。太極拳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虛極生實, 實極生虛,虛實轉換。
通過精神集中、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形隨的練習,做到一動全動,周身相隨,內外相合。練功時循規蹈距,順其自然,不能急于求成。練力指的是練習氣力,這種練習雖然將局部力量練得很大,但這種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靈性,為太極拳家所不取。
二、練本不練標
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腎中元氣和下盤功夫。腎藏元陰元陽,為先天根本、 發氣之源。腎氣充足,則五臟得養,肝、心、脾、肺、腎各行其職,故能精力充沛、力量充足、反應靈敏、身體協調。
內氣充盈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身放松的基礎上,氣納丹田,沉入涌泉,達到上盤靈,中盤活,下盤穩固,落地生根。標是指以練習身體各個部位的力量和硬度為主要目的的局部練習方法。
太極拳是內功拳,內外兼修,以練內培元為主,培根潤源,培其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
三、練身不練招
練身就是練整體功力,招則是每一動作的攻防含義。初練太極拳的人,往往愛了解每招每勢的用法。如果單從招勢上去解釋和理解太極拳用法及內涵,不可能得到太極拳之精髓。
練太極拳必須經過熟練套路、動作正確、去僵求柔的過程,使周身相隨,內外相合,內氣充實飽滿,把功夫練上身。
太極拳主要是訓練自身整體功力,在臨敵應用時則根據客觀形勢,舍己從人,隨機應變,并不拘泥于一招一勢。內氣充實了,全身尤如充滿氣的球體,有感皆應,挨著何處何處能擊。如拳論所說:到成時,敵人怎來怎應,不待思想,自然有法。
此外,還必須注意“不要使用無謂之力”即浮力免使體力分散,而減低動作的效果。練拳時,如感到身體上部胸背都很舒適,下肢腿部特別吃力,說明這一姿勢做對了。反之,如姿勢不正確,則氣滯胸膈,浮而不定,對身體無益。
學練時,在有豐富經驗的老師指導下,還須自己用心揣摩,認真練習才得收益。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拳經論: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總之,功夫不負有心人。尤應知道,盤整套架子,自始至終都要一絲不茍,順乎自然求自然之理,進行運動著。
太極拳作為一項具有悠久傳統的拳術,它的理念與氣功有共通之處,講究的是“以意行氣,以氣運身”,“打拳心為主”。在練習時,應當做到意識高度集中、呼吸均勻順暢,更重要的是還要做到心靜,如此才能達到健身祛病的效果。
真正全身心地去打太極拳,不僅對人的身體素質大有益處,更重要的是能讓人心平氣和,心靜如水,它對于人的心理健康好處并不亞于身體健康。
如果以音樂配合來打拳,人們練習時,招式動作上會不由自主地迎合音樂的韻律,心態上也不可能做到無視一切,尤其是不能做到忽視自己需要配合的音樂。
這必然會造成人的心態不能全神貫注于打拳這件事上,也違背了太極拳的“以氣運身”的理念,從而影響練拳效果。
練習太極拳時,應當做到心平氣和,保持良好的心態,做到專心致志、精力集中,使全身心投入到鍛煉中去。至于配音樂或者是很多人一起打拳,其實更具表演意義,對于修身養性來說,功效卻遜色了很多。
結語:太極拳博大精深、魅力無窮,行云流水的招式間給人以美的感受,當中富含的神韻也是無窮的,太極拳的學習沒有止境,只有不斷的提高與超越自我,太極拳注重修心,拳架練習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