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峭俊麗”—哥特式風格
這是一個具有濃郁教會性質的建筑,興起于法國的哥特式建筑,由羅馬式建筑發展而來,并被文藝復興建筑所繼承。哥特式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紀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歐洲,也可被稱作“法國式”。它很好辨認,因為哥特式的整體風格是高聳削瘦,且頂部帶尖,以卓越的建筑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后世其他藝術有重大的影響。
高聳入云的尖頂以及窗戶上巨大斑斕的玻璃畫,是對眼睛有利的視覺沖擊,作為哥特式建筑的經典之作,德國的科隆大教堂是建筑的巔峰之作,堪稱哥特式的一個“明珠”。在上海,徐家匯的天主教堂堪稱是租界比較顯眼的哥特式的標志;還有就是上海的地標性建筑,作落于外灘黃金地段的和平飯店,堪稱芝加哥學派哥特式和中國建筑的完美集合。
“雄渾莊重”—羅馬式風格
此類風格和哥特式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對哥特式建筑的影響很大。在公園10世紀-12世紀,流行于歐洲基督教的一種建筑風格,多見于修道院和教堂,給人以雄渾莊重的印象。
羅馬式的教堂通過模仿古羅馬凱旋門、城堡及城墻等建筑式樣,采用了古羅馬式拱券結構,所以被稱為“羅馬式建筑”,但這并不是古羅馬建筑的完全再現,只是采用的外觀上的,比如一般在門窗和拱廊上采用半圓形拱頂,現代真正意義上的羅馬式風格的形成是以英國的杜勒姆教堂為標志。在外灘典型的標志就是中山東一路6號—中國通商銀行大樓。
總結:建筑的美,有時連言語都無法形容,需要我們花時間去品味、去欣賞,外灘這片“萬國建筑群”可以讓我們近距離感受到西方建筑的精華,從里到外,點點滴滴處,都會閃耀出當年的風華正茂。如果你去上海,你一定要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