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的發展
20世紀30年代后,踢毽運動曾一度衰落。新中國成立后,大力扶植發展中國這一傳統運動項目。1950年,北京市吸收街頭踢毽藝人參加雜技團,專設踢毽子節目,并出國進行表演,受到了國外觀眾的熱烈歡迎;1956年,中國第一次正式的踢毽比賽在廣州舉行;
1963年,踢毽子同跳繩等一起,被列入國家提倡開展的體育活動,并被編入了小學體育教材加以推廣;1984年,國家體委正式將踢毽子列為全國比賽項目,并頒布了《毽球競賽規則》,改稱踢毽為“毽球”;
1987年中國毽球協會成立,此后每年都舉辦全國毽球錦標賽、全國職工毽球賽、全國中學生毽球賽三大賽事;在1995年的全國民族運動會和1996年的全國農民運動會上,毽球也被列為比賽項目。毽球運動已成為在全國普遍開展的熱門項目。
20世紀初,歐美近代體育傳入中國以后,踢毽子仍為中國青少年喜愛的體育活動。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河北、湖南、福建、山東等省市都舉行過規模較大的踢毽子比賽。
1935年,舊中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上,曾把踢毽子列為國術比賽項目。女子盤踢我交踢的冠軍是浙江的程月珍,男子盤踢冠軍是上海的周克揚(成績接近5000對),交踢冠軍是南京的戴金堯(成績140對)。程月珍盤踢成績是1494對,交踢是36次。
自1984年前國家體委發布“毽球競賽規則”后,踢毽子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具備了規則、競賽性和可裁判性這些“競賽三要素”,標志著踢毽子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正規的競技運動。
但自1984年以來的26年間,毽球運動的發展相當緩慢,迄今只吸引到中國高達1億踢毽人口的1%即100萬人的參與。絕大多數毽友甚至沒有聽說過“毽球”這種競賽活動,原因在于毽球的技術難度過高,而頂級比賽的觀賞性又超低,使得這項比賽難以推廣。
踢毽子新的踢毽子競賽方法是于2009年5月發明的“中國競技毽”。其觀賞性、普適性和競賽性都要明顯高于老式的毽球比賽。
毽子是一項良好的全身性運動,它不需要任何專門的場地和設備,運動量可大可小,老幼皆宜,尤其有助于培養人的靈敏性和協調性,有助于身體的全面發展,增強健康。
《辭海》上說,踢毽子“對活動關節,加強韌帶、發展靈敏和平衡有良好的作用”。希望有興趣的朋友來玩一玩,更歡迎男女愛好者來找筆者切磋切磋。
踢毽子以下肢肌肉的協調運動為主,功夫在腳上。錛、磕、拐、盤,轉身穩步,起跳騙腿,前合后仰,在他人看來,就像欣賞跳舞。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以縱軸為中心擺動,帶動遠端供血困難、動作難度大的部位,增強了肌肉的力量和相應關節的柔韌性。
盤、拐、繞等動作,縫匠肌、腘肌、股肌等腿部肌肉得到鍛煉;而錛、磕、落等,足背肌、足底肌的作用必不可少。至于花毽兒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像“霧里看花”、“蘇秦背劍”、“倒掛紫金冠”、“外磕還龍”、“朝天一炷香”等等,頭頂、后背、腳跟、腳面等部位,毽子上滾下翻,滴溜兒亂轉。
這時,腰肌、髖肌、臀肌,甚至胸肌、腹肌等都要參與。骨骼肌的動靜脈短路枝大量開放,下肢血流的動力性平衡得到維持。既增強了肌肉、骨骼的運動功能,又有效地預防了一些血液回流障礙性疾病,尤其是辦公族罹患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性疾病。
長期低頭伏案,頸椎前傾,疏于活動,容易得頸椎病;胸、腰等部位脊椎的生理彎曲失常,久之則拱腰駝背,成為所謂“辦公室型體態”。
踢毽子時,隨著毽子的起落,脊椎各關節屈伸有節、有度,椎體的深、淺層肌及頸前、頸后肌等一張一弛的功能鍛煉,避免了椎關節的僵化,增強了關節的穩定性,預防了頸椎病,修整了腰肢體態。
踢毽兒時雙上肢有節律地擺動,運動了肩、背部肌肉、關節,對中老年人罹患的肩周炎,也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踢毽子還可以防治“亞健康”狀態。踢毽子要求人的思想高度集中。瞬間完成踢的動作,技術到位,動作準確,毽子才能遂心著意。大腦皮層勢必建立起新的興奮灶,轉移思維,“換換腦子”。對于調節高級神經活動、化解心理壓力十分有益。毽子雖小,娛樂和藝術等功能俱全,魅力十足。
心到、眼到、腳到;反應要靈敏,動作要迅速,相互配合要心領神會。很多人把踢毽子又叫“走毽兒”。大家圍在一起,你一腳,我一腳,飛舞的毽子牽動著所有人的眼球,調動著所有人的責任感,激發著所有人團結進取的精神;稍微的不小心都會造成毽子起落中斷。
其間有說有笑,有喊有叫,有逗有讓,氣氛融洽、熱烈;一旦落地,一片嘩然,一片惋惜。心態的調整寓于小小毽子的騰飛起落。有效地防治了“亞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