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嶺南習俗所謂的“秋湯”也是和現在中醫學提倡的秋天滋補是一致的,只不過嶺南習俗更加典型,有點土生土長的味道,沒有上升到中醫學理論的高度罷了。
四、送秋牛
秋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五、拜神
秋分前后的民俗節日有二月十五日開漳圣王誕辰:開漳圣王又稱“陳圣王”,為唐代武進士陳元光,對漳洲有功,死后成為漳洲守護神。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每逢誕辰,信徒多茹素齊,前往各觀音寺廟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祭日:三山國王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秋為守護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為主。
六、粘雀子嘴
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希望用湯圓將麻雀的嘴粘住當然只是農民朋友的美好想象和愿望,不過這其中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湯圓的黏性比較大,不易消化,不宜多食。湯圓多以糯米為主原料和其他一些配料制成,糯米性溫,味甘,所加配料亦往往是高糖分、高熱量之物,在春寒季節少量食用有助于補充身體熱能,補虛調血、升陽健脾。但糯米黏滯、難消化,多食容易導致食滯。搭配蔥、蒜等辛味食物,可以平衡湯圓的滯緩效果。
中國傳統節日歷經千年能延續至今,傳統習俗承載著豐厚的歷史內涵,它們已經進入民眾的血液之中,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需要我們好好地珍惜,讓我們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一起傳承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把它更加發光發大,承擔起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節日的責任,共同地把這筆財富帶給我們的子孫后代。
北方的秋天,特別是今年的秋分前后,是多雨的季節,晝夜溫差大,氣候也隨之逐漸下降,所以在這個季節,一定要注意保暖,早晚要多添加衣物,特別是上了年級的老人,抵抗力下降,很容易著涼;
秋意漸濃,女性易出現手腳冰涼、怕冷,所以晚上堅持用溫水泡腳30分鐘左右,泡到身體微微發熱即可。泡腳的同時把耳朵和腰部搓熱,有助于效補養腎氣。
春分前后氣候多變,早晚溫差較大,是感冒咳嗽等常見疾病的多發季,稍不留神就易誘發支氣管炎、哮喘、消化性潰瘍等慢性病,所以飲食方面一定要注意,千萬不可貪食,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禁忌。尤其是別露肚臍!
春華秋實,秋季是果蔬的成熟季節,蘋果、秋梨、等都相繼上市,蘋果是水果之王,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維生素;秋梨化痰止咳,清熱解毒的上品,無論是直接生吃還是榨汁喝都是不錯的養生選擇;
當然了運動是少不了的,秋分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重在宜肺潤燥,清晨和傍晚多出去走動走動,保持良好的心情才是養生的佳方法。
結語:上文已經為大家介紹了秋分的習俗,我們現在應該對秋分有了一些了解,它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秋分這一天各地的人們會感覺當地的習俗來過秋分,秋分的時候天氣會降低,所以人們要做好保暖措施,早晚出門的時候要多穿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