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表現出來就是人的情志活動,而人的情志活動是以五臟精氣為物質基礎,因此,心的思維之神對情志之神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在心情致病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只有在心神先傷或心神活動失調,各臟之志無所統制和協調的情況下,才能分別傷害五臟。因此,養心得法,非常重要。
秋季養肺
秋季容平,意思是萬物在秋季成熟,自然景象平定收斂。秋季由于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體的陽氣隨之內收,因此,秋季養生必須注意保養內存的陽氣,凡精神、起居、飲食、運動等養生都不能離開"秋收"這一原則。
早臥早起。《黃帝內經》認為,肺與秋季相應,肺與秋氣相通,肺旺于秋,秋天肺的氣血充沛,功能旺盛。秋季天氣寒熱多變,寒涼之氣及秋燥之氣極易傷肺,發生感冒、咳嗽等證,所以秋季養生,重在養肺。
冬季養腎
冬三月,從立冬到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是一年中氣候寒冷的季節。這個季節人們應當注意保護陽氣,養精蓄銳,做到早睡晚起,等到日光照耀時起床才好。
《黃帝內經》指出:"逆冬令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此處的少陰指腎。中醫的腎不同于西醫,指的是腎的整個功能系統。腎主藏精,是人體陰陽的根本,主骨,生髓,其華在發,應于冬時。
因時擇食類
春為萬物生發的季節,自然界陽氣萌動,飲食要以協助陽氣升發為原則,適當吃些蔥、姜、蒜、韭、芥等溫性食品,少吃冬瓜、綠豆芽等寒性食品。如氣溫較高,又需防止陽氣上升太過,郁而化熱,可多食清淡之菜蔬、性味甘涼的果品。
夏季暑熱多雨,飲食應以甘寒清淡少油為宜,如綠豆湯、西瓜等,但切忌過食生冷。根據夏季高溫濕盛的特點,飲食又要重視健脾、消暑、化濕,多吃苡米、綠豆、豆腐、藕、南瓜、苦瓜之類食物,少吃甜、油膩助濕之品。民間有“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的諺語,夏季多吃辛味的生姜既可以辛散化濕,又能起到“養肺氣”的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夏季隨著汗液的大量排出,體內蛋白質分解加速,消化液分泌減少,水、無機鹽、水溶性維生素、氨基酸等大量隨汗液排出,這就需要通過飲食來補充營養。所以,在夏季蛋白質供應一定要充分,可多吃瘦肉,特別應多進食豆制品,多吃蔬菜、水果,補充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
秋季氣候涼爽而干燥,宜多吃一些生津養液、清肺降氣、潤燥止渴之品為宜,可選用芝麻、核桃、梨、棗、菊花、銀耳等,具有滋潤性的食物。少食辛辣發散之品,民間有“八九月勿食姜”的說法,此時若多食生姜易生秋燥而致咳嗽。
冬季是一年中陽氣虛,陰氣盛的季節,人體與自然界相應,飲食也要以補陽為主,應吃性溫熱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甲魚、鴿、鵪鶉、海參、枸杞、韭菜、胡桃、糯米、桂圓肉、棗、山藥、核桃、板栗、松子、花生、葵花子等。
冬季五行屬腎,腎主藏精,冬天補腎為適宜,在與自然界五色配屬中,黑色入腎,所以冬季食物應選擇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棗、黑菇、桑椹、魔芋、烏骨雞、烏賊魚、甲魚、海帶、紫菜等。現代研究表明,食品的顏色與其營養價值的關系極為密切,食品的天然色素越深,其營養含量越豐富,營養結構也越合理,所以冬天進食黑色食品不但符合中醫理論,而且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也非常科學合理。
結語:養生是一輩子的事情,不管什么季節,我們都需要養生,而且季節不同,養生的方法也就會不一樣,養生中的食療養生也是備受關注的,食療養生一定要與時令相結合,才能夠發揮其佳的作用,否則可能會引起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