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般都容易感染狂犬病,但是不同的人群感染的機會也不同。男性比女性多,14歲以下者多,約占總數的52%。在14歲以下人群中,男女比例為2.37:1。 閱讀全文>>
導致狂犬病的病原體是彈狀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屬的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完整的狂犬病病毒呈子彈形。長度大約為200納米左右直徑為70納米左右。整個病毒由最外層的脂質雙分子層外膜。結構蛋白外殼和負載遺傳信息的RNA分子構成。目前普遍認為狂犬病病毒有四個不同的血清型。狂犬病病毒抵抗力非常弱。在表面活性劑。甲醛。升汞。酸堿環境下會很快死去。并且對熱和紫外線極其敏感。 閱讀全文>>
據衛生部、公安部、農業部、藥監局4部門編寫的《中國狂犬病防治現狀》(2009年)介紹:狂犬病俗稱“瘋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獸共患中樞神經系統傳染病,臨床表現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難、狂躁等為主要特征,是迄今為止人類唯一病死率高100%的急性傳染病。《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將狂犬病列為乙類傳染病。(《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目前規定管理的傳染病為甲、乙、丙三類39種。乙類傳染病也稱為嚴格管理傳染病,對此類傳染病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和防治方案進行預防和控制。) 閱讀全文>>
狂犬病的傳染源除了熟知的狗之外,貓、老鼠等動物都有可能傳染狂犬病病毒。病毒主要通過咬傷傳播,人群普遍易感。(一)傳染源:顧名思義,狂犬病就是由狗引發的一種傳染病。這其實是人們的一種誤解。事實上,貓、老鼠等動物都有可能傳染狂犬病病毒。帶狂犬病毒的動物是本病的傳染源,我國狂犬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犬,其次為貓、豬、牛、馬等家畜。蝙蝠、浣熊、臭鼬、狼、狐貍等野生動物是發達國家和基本控制了犬的狂犬病地區的主要傳染源。 閱讀全文>>
人受感染后并非全部發病,被病犬咬傷者約15~20%發病,被病狼咬傷者約50%發病,發病與否以及潛伏期的長短與下列因素有關:①咬傷的部位。咬傷頭、頸、手者發病較多,潛伏期較短;咬傷在下肢者則相反。②創傷程度。創傷大而深、有多處傷口者發病較多,潛伏期也較短。③局部處理情況。經過適當處理者發病較少,潛伏期較長。④衣著厚薄。咬傷處的衣著厚者發病較少,潛伏期較長。⑤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精神過度緊張(如懼怕得狂犬病),有時可誘發本病。 閱讀全文>>
與一般病毒性腦炎相似,最特異和具有診斷意義的變化是有內格里氏小體 (存在于80%狂犬病患者的神經細胞胞漿中的一種嗜酸性包涵體),圓形或橢圓形,大小約3~10μm,邊緣整齊,內有1~2個狀似細胞核的小點。最常見于大腦海馬的錐體細胞及小腦的普爾基涅氏細胞中。內格里氏小體現已證實為病毒的集落,電子顯微鏡下可見小體內含有桿狀的病毒顆粒。如果在人腦或動物腦細胞中發現這種小體,就可以確診。 閱讀全文>>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全世界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數高達5~7萬之眾。大多數受害者是發展中國家的民眾。我國的狂犬病發病例數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狂犬是引發狂犬病的主要傳染源,我國80%-90%的狂犬病是由狂犬傷人所致,其次是貓。狂犬病的死亡率為100%。有人說,狂犬猛于虎,這話一點不假。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全世界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數高達5~7萬之眾。大多數受害者是發展中國家的民眾。我國的狂犬病發病例數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閱讀全文>>
病原體:導致狂犬病的病原體是彈狀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屬的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完整的狂犬病病毒呈子彈形,長度大約為200納米左右直徑為70納米左右。整個病毒由最外層的脂質雙分子層外膜、結構蛋白外殼和負載遺傳信息的RNA分子構成。目前普遍認為狂犬病病毒有四個不同的血清型。狂犬病病毒抵抗力非常弱,在表面活性劑、甲醛、升汞、酸堿環境下會很快死去,并且對熱和紫外線極其敏感。 閱讀全文>>
狂犬病是怎么回事?狂犬病是狂犬病毒引起,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病毒主要在狗、貓等動物之間傳播,所以患病動物是主要傳染源。病獸唾液腺中病毒隨咬傷、抓傷人粘膜和皮膚而侵入人體,在局部肌細胞中增殖,隨血流上行至中樞神經系統,在神經細胞增殖后,可達唾液腺和其它組織。潛伏期視被咬部位和程度長短不一,有報到最長達三十年,一般一至三個月。發病初傷口有蟻行感,繼而頭痛、流淚、流涎、惡心、嘔吐等癥狀,表現神經興奮增高、吞咽時喉喉頭痙攣,見風見水更利害,故稱恐水病。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