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興于唐而盛于宋”
宋代是茶文化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貢茶工藝的發展及皇室和上層社會的嗜茶成風,使飲茶之風更為盛行。與唐代餅茶不同,宋代貢茶--龍鳳團茶是由刻有龍鳳圖案的模型壓模而成。采制技術也更為精致講究。宋徽宗趙佶還對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寫成茶葉專著《大觀茶論》一書,對茶的產制、烹試及品質各方面都有詳細的論述,也推動了飲茶風氣的盛行。茶已經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宋徽宗做作《文會圖》是公認的描繪茶宴的佳作。
宋代的文人們將琴棋書畫融進茶事之中,大大提高了茶事的文化品位,這也是宋代茶文化成熟的一個標志。許多大文豪如蔡襄、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梅堯臣、蘇軾、蘇轍、黃庭堅、陸游都樂此不疲,并且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文藝佳作。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廢除團餅茶
皇室提倡飲用散茶,民間蔚然成風,并將煎煮法改為沖泡法,這是飲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明代茶葉生產上有許多發明創造,綠茶生產上改進了蒸青技術并產生了炒青技術 。花茶的生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許多花都可以用來窨制花茶。此外還出現了烏龍茶和紅茶。
明代“文士茶”也頗具特色,尤以吳中四杰為。四杰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和徐禎卿都是懷才不遇的大文人,多才多藝又嗜茶,開創了“文士茶”的新局面。他們更加強調品茶時對自然環境的選擇和審美氛圍的營造,使品茶成為一種契合自然、回歸自然的高雅活動。這在他們的傳世佳作中都有很好的體現。
到了晚明,文士們對品飲之境的追求又有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全身心地融入品茶活動中,并更進一步達到超凡脫俗、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提出茶道之說并對其進行了深入探索。這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
散茶被欽定為貢茶,簡便自然的飲用方法廣受人們喜愛。明代茶學興起,茶著極多,促進了散茶外形與內質的改善與提高。散形葉茶中的許多名品,也漸顯雛形。如龍井、碧螺春等。
茶館,古稱茶肆、茶坊、茶樓。萌發于唐代,發展于宋代。《清明上河圖》中對此有所描繪,明清茶樓發展得更為典型,尤以清代茶館為鼎盛,遍布城鄉,數不勝數。并且逐漸發展出來各具當地地方特色的茶飲習慣和文娛活動的茶館文化形態。茶館成為重要的社會文化活動場所。茶飲已融入日常生活和民俗民風的方方面面。茶文化由茶宴、茶會、茶道向茶館的發展,反映了茶事活動由貴族化、文人化走向大眾化,成為一種全民性的活動。并且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形態和生活方式。足見人們對飲茶的喜愛。
在明清時期發展起來并成熟的“工夫茶飲”至今仍是茶藝館里的主要泡茶方式。明清時期在茶葉品飲方面的大成就是“工夫茶藝”的完善。
工夫茶是適應茶葉撮泡的需要經過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煉而成的品茶技藝。大約明代形成于浙江一帶的都市里,擴展到閩、粵等地,在清代轉移到閩南、潮汕一帶為中心,至今以“潮汕工夫茶”名稱享有盛譽,已成為今天茶藝館里的主要泡茶方式之一。
清初文人袁枚在《隨園食單.茶酒單.武夷茶》中記述了工夫茶藝:工夫茶講究茶具的藝術美,沖泡過程的程式美,品茶時的意境美,此外還追求環境美、音樂美。明清的茶人已將茶藝推進到盡善盡美的境地,形成了工夫茶的鼎盛時期。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中國古代飲茶風俗的變遷,這些都是我國茶文化的一部分,若是牛逼也是比較喜歡喝茶的話就一定要收藏起來喲!
飲茶習俗
一是講究清雅怡和的飲茶習俗:茶葉沖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涼后),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與我國古老的“清凈”傳統思想相吻,這是茶的清飲之特點。我國江南的綠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閩粵一帶的烏龍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屬此列。
二是講求兼有佐料風味的飲茶習俗:其特點是烹茶時添加各種佐料。如邊陲的酥油茶、鹽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歐美的牛乳紅茶、檸檬紅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風味。
三是講求多種享受的飲茶習俗:即指飲茶者除品茶外,還備以美點,伴以歌舞、音樂、書畫、戲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館”。
其外,應生活節奏的加快,出現了茶的現代變體:速溶茶、冰茶、液體茶以及各類袋泡茶,充分體現了現代文化務實之精髓。雖不能稱為品,卻不能否認這是茶的發展趨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