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與胸劍聯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
天樞:見前。
行間:在足背側,當第l、第2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
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上述各穴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發紅或微微出血為度,之后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中醫認為,便秘的病位在大腸,治療手段包括口服湯藥或中成藥物治療、針灸治療、功能訓練、心理調整等。
近年來,人們從鋪天蓋地的保健品廣告中學到了一個新詞——“宿便”,并且被告知,很多疾病是“宿便”引起的,清除了“宿便”人體才能健康。“宿便”并不是一個醫學上的概念,從字面上理解,應該是積存在體內時間過長的糞便。
近網絡上還流傳著一個說法,“人類在近20年來,排便量下降了20%,食物的消化速度變慢了90%……人體內有6公斤的宿便。”其實應該說,現代人排便量下降、食物消化減慢是有事實依據的。
隨著城市人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的變化,特別是進入速食時代,食物更加精細,膳食纖維攝入減少,蔬菜的補給也沒原來充分,所以排便和消化也隨之發生了改變。這恐怕是“宿便”一說的來源,但“6公斤的宿便”有點聳人聽聞。
這么多的糞便積存只會發生在特發性巨結腸病人身上,這類病人由于結腸特異性改變,會堆積很多大便,且不會覺得脹。正常情況下,人體內是不可能積累這么多糞便的。
除此以外,對“宿便”還有一些流傳很廣的說法,也多沒有科學道理。
例如,“宿便會壓迫小腸絨毛,減少絨毛的活力和彈性”。小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營養物質,絨毛有直接吸收的功能,且絨毛能起到屏障的作用,因此可見糞便是不會影響小腸絨毛的活力和彈性的。
“糞便發酵、脹氣會導致酸毒癥”的說法也不科學,酸毒癥主要是指膿毒血癥,多在人體免疫力極低、腸道菌群紊亂、異位時發生,往往是人為破壞(如用藥、大手術、急性疾病等)的結果,“糞便的發酵”沒有任何道理。
再有,“宿便會改變腹部和脊柱形狀,讓身材變形。”大量糞便改變腹部形狀是有可能的,便秘的病人由于有大便解不出來,系腰帶的時候會明顯覺得腹圍增大,但脊柱的形狀是改變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