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脈
心居于胸中,在心之下,外有心包,心與心包經均從胸走手,經脈循行路線較短,心雖位居上焦,但在肺之下。
正常心和心包經脈象節律一致,和于諸經脈脈搏,協調有序,始于關部,至于寸部。
當心或心包經之病變傳至經脈時,在寸口的關部和寸部均有相對應的脈象變化。
由于心肺聯系緊密,心或心包的寸部脈象受肺的影響較大,導致寸部和關部脈象有時并不一致。
若寒入心脈,心陽不振,心包經脈阻,左右手關部至寸部則見脈細澀;若心包經有熱,左右手關部至寸部則見脈細數;
若心包經熱邪傳入腎經時,寸、關、尺脈均見細數;若心陽虛衰,鼓動無力時,左右手寸部至關部脈象均較弱;
若心陽虛衰累及太陽、陽明經脈時,寸關尺脈象均沉;若心陰虧虛,虛熱內擾,心經虛熱而動,則左右手關部及尺部均見細數。
脾胃脈
脾胃居于中焦,胃經經脈從頭走足,循行路線經過上、中、下三焦,其經脈多氣多血,本經或他經傳變時脈象顯寸關尺三部。
正常胃經脈象,三部均從容和緩。若寒邪襲胃,邪氣入經脈時,左右手寸關尺脈象均沉緩;
若胃火旺盛,熱入陽明經脈時,三部脈象則均滑數;若太陽經中風后未治愈,入里傳至陽明經,三部脈象均浮緩;若肝經熱邪傳至陽明經脈,則左右手三部脈象均緩中有弦。
足太陰脾經起于足大趾內側端,至于舌本,散舌下,經脈路線通過三焦,脈位在寸關尺,太陰脈在內,脈位較深。
若脾氣虛弱,經氣不足,則左右手三部脈均緩弱;若寒邪入太陰經脈,則三部脈沉遲無力;若濕邪入太陰脾經,則三部均緩。
肝膽脈
肝膽位居中焦,肝經起于足大趾,上行至巔頂與督脈相會。
所行路線經過上、中、下三焦,所對應脈象在左右手三部,厥陰經脈在內,其脈象特征以弦、細為主。
若肝經陰虛火旺盛,則脈象左右手三部均弦數;若肝血虛,則三部脈象均弦細;春至,陽明未升,肝氣始發,則三部脈象皆應指如弦。
足少陽膽經從頭走足,行于側面,經脈路線所行經過上、中、下三焦,正常膽經脈象柔和有力;若膽經濕熱,則三部脈象均弦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