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髂脛束攣縮試驗
患者側臥位,患側在上,將健側髓膝關節屈曲,抱于胸前;醫生站在患者背后,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住患肢踝關節上方,使膝關節屈曲90°,患髓先屈曲后外展再伸直,此時醫生除去外力使其自由墜落,如有髂脛束攣縮,則患肢可被動地維持在外展位,則為陽性,并可骼崎與大粗隆之間摸到攣縮的髂脛束。
6)托馬征
患者平臥,健側髓膝關節盡量屈曲,使大腿貼緊軀干,雙手抱住膝關節,并使腰部貼于床面,如患髓不能完全伸直,或雖伸直但腰部出現前突,則托馬征陽性,并應記錄患髓關節屈曲角度。見于髓關節僵硬,腰椎結核或骼腰肌痙攣。
膝關節
1.望診
比較兩側股四頭肌,特別是觀察股四頭肌內側頭有無明顯萎縮。當膝關節屈曲位,骸韌帶兩側“膝眼”消失,表明關節有腫脹。站立時雙腿并攏,兩腿股骨內髁及雙足內踝可以接觸。若兩內踝分離,即為膝外翻,又稱“X”型腿;若兩內髁分離,即為膝內翻,又稱“O”型腿。
膝內、外翻畸形,常見于佝僂病、股骨下端或脛骨上端骨折、骨髓炎或軟骨發育不良等引起,因骺板生長不對稱所致。在站立時,膝關節呈明顯的過伸狀態,稱為膝反屈或稱為軍刀腿,常見于小兒麻痹后遺癥。股骨內、外髁任何一側見有局限腫大,伴淺靜脈怒張,提示有腫瘤的可能性。
2.觸診
確定壓痛的部位,對診斷膝關節疾患十分重要。若發現腫塊(包括胭窩部),應檢查其大小,硬度,深度,有無壓痛與周圍組織及膝關節活動的關系。
膝關節周圍觸及滑膜增厚、變韌,提示慢性滑膜炎。在伸直膝關節時,將骸骨作上下或左右推移時,出現沙沙的摩擦音及痙痛,提示骸骨軟化癥。膝關節在運動時出現音調清脆的彈響同時伴有疼痛者,提示半月板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