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養生是一種從古代一直流傳至今的養身保健方法,施灸之前應該找準艾灸穴位,通過艾條的煙熏達到養生的效果。也很很多人不以為然,難道真的那么好?艾灸副作用有哪些?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艾灸養生必知八大養生穴位
艾灸是一種傳統的保健方法,艾灸療法也是以穴位為基礎的,是運用艾絨或其他藥物在體表的穴位上燒灼、溫熨,以達到保健養生,防病治病的功效,下面中醫就為大家介紹一些艾灸養生常用的穴位。
1.灸神闕穴
神闕(肚臍)屬任脈經.又名臍中。艾灸神闕穴,有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復蘇之功效。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實驗性關節炎大白鼠的神闕穴,其炎癥區壞死程度及細胞浸潤明顯減輕,隔鹽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闕穴,其殺傷細胞活性,在24小時內迅速升高,72小時至120小時復原,若間日連續灸,則活性升高可維持更長的時間。
灸神闕還能治泄瀉、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據《竇材灸法》載:“腸癖下血,久不止,此飲食冷物,損大腸氣也,灸神闕穴三百壯;虛勞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闕穴,對泄瀉、繞臍腹痛、脫肛、中風脫證、角弓反張、產后尿潴留、慢性腹瀉、皮膚瘙癢、蕁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2.灸氣海穴
氣海屬任脈,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灸氣海有延年益壽、養生保健的作用。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氣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中風脫證、脘腹脹痛、氣喘、疝氣、失眠、神經衰弱、腸炎等。
3.灸關元穴
關元屬任脈,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該穴為小腸之“募穴”,足三陰經、任脈之會,一身元氣之所在。別名“丹田”。
現代研究發現:艾灸關元可使血液動力學改變,對心肌具有正變力性作用,從而使得每博指數(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數(LVSWI)穩定增加。
4.灸大椎穴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
科學研究發現對大椎穴進行艾灸,可以使淋巴細胞的數量加大,不僅如此對,艾灸大椎穴還可以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能提高機體細胞免疫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5.灸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
實驗觀察發現,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動增強,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空腸黏膜皺襞增深、腸動力增強。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于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較好療效。
6.灸身柱穴
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后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身柱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