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當力量迅速集中到某一點的瞬間稱為“剛”,也是發勁的“剛”,這種發勁是一種爆發力,它速度快,位移小,沖擊力量大,如金剛搗碓震腳具有助拳勢、增功力、固根基、攻下盤的作用和功效。太極拳的剛是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復歸柔,剛柔相濟。“柔起點,剛落點”是陳式太極拳剛柔相濟的具體體現。
穩:穩是保證拳架質量的根本,即“千變萬化由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動作的穩健關鍵是足穩,足穩則身不搖不晃。在動作轉換過程中,因方向、角度的變動上下、前后、左右協調不一致,原有的穩健重心也會出現失衡的現象,影響了動作和呼吸的順隨自然,這樣,就必須運動步法的虛實轉換和腰襠的變化協調重心,使重心重新趨向穩定。“進退需轉換”,“步隨身換”,就是指身法有轉換,步法上必須虛實跟著轉換,使前后、左右、上下有同等支撐性和同等穩定動作變化的重心。如初收中前后四次倒換重心,雙手臂和雙腿必須要穩,要輕松圓活,提左腿如果襠不能下沉,右腿重心掌握不好,必然會出現腿不穩身體搖晃的現象。只有掌握了步法的虛實轉換和腰襠變化協調,上肢和下肢的動作才會平衡,順隨圓活。
八字循環法是習拳者在演練拳架上的要求,如能把他們有機結合在一起,并能始終不渝地貫穿和應用到鍛煉的實際中,定會獲得佳效果。
陳式太極拳全身的配合
陳式太極拳的配合規律,從全身來講,分為眼、身、步、手四個主要部分。從軀干來講,分為上、中、下三盤。我們先講軀干的基本規律,從頭至頸部為上盤,胸、脊、腰部為中盤,小腹、尾骨以至襠、腿、足部為下盤。
上盤的頭部要中正。說:“虛領頂勁”。《十三勢行功總歌》中說:“滿身輕利頂頭懸”。頂和懸字雖不同,方法是一樣的。正如陳鑫解釋的:“如同用繩子從頭頂百會穴將全身向上懸起似的。”只要下頦略向內收,則頭頂自然中正向上,而頸也自然豎起。眼法上文已講過,總要平視前方——每式的主要方向。但陳鑫加了“耳聽身后”四字,以防有人從身后襲來。
中盤的脊骨要隨著頂勁的上領而同時豎直,胸部既不外挺,也不內收。術語謂之含胸拔背。但有人說陳式的脊骨某節要向外鼓起,陳師沒有這樣講過,我也不能理解。含或涵的意義都是要求松圓而不壓迫肺部,以便呼吸暢利。腰部亦以中正為主,但陳式每一個動作必向左右旋轉。轉的角度,一般不超過45°。在步法進退時, 可達90°,或大于360°以上。腰是隨著對方的變化,左右旋轉以帶動步法進退的。 所以既要保持中正而不偏不倚, 又要靈活旋轉。一側忽隱,一側忽現。但不許前傾后仰。
我在這里談談陳式太極拳與其它各式的根本區別——下盤尾骨微向后翻的問題。陳鑫指出:“尾骨長強穴(尾骨下端)微向后翻。”這樣的姿勢可使小腹下邊斜向里收。一來氣自然沉于丹田,二來大腿根的兩條大筋放松,可加大軀干旋轉的角度,以保持重心的下降與隨遇平衡。各式太極拳都以斂臀為規律,其實并不算錯。 我認為他是要求糾正突臀之病的。不過收斂太過了,甚至有人主張小腹將丹田向上托起來,或說尾骨要和鼻子同一方向,未免違反生理拳理拳法了。同時還有人把尾骨比作船舵,可是舵都是向后的,哪能和船頭同一方向?所以我說陳鑫講的長強穴微向后翻,是和其它太極拳的根本區別,而且也是陳式軀干方向要緊的關鍵。
陳式要求襠開要圓。忌人字襠,即尖襠。這種姿態式仍然和長強穴的后翻有密切關系。只要長強穴向后翻一點(只是一點,絕非突臀),它的姿式恰如我們端坐的樣子(記得蔣維納喬先生所寫有關氣功靜坐的姿式就是這個樣子)。襠部只要能夠開得圓。也自然能塌得下,使重心降低,加強軀干的穩度。人字襠兩足距離再寬,而襠不能下塌,如同兩條腿的木架,從前后稍微一碰,就會倒的。
陳式上盤稱為頂勁,中盤稱為腰勁。下盤稱為襠勁。頂勁要向上虛領,腰勁要中正地旋轉, 不許前后搖擺,襠勁則要向下松塌。
陳式要求膝部隨身體旋轉方向一提一落,也是和襠步因長強穴后翻而開圓有直接關系的。襠部的圓否與靈活變化有關;膝部的提、落則與運動中的穩度有關。它的運動方法:凡身向左轉,則左膝順纏而上提,右膝同時逆纏而下垂;如身向右轉,則左膝順纏上提,右膝同時逆纏而下垂。
《太極拳論》說:“立如平準。”陳鑫也說:“拳者,權也。”平準就是我們常說的天平,權就是秤砣。 我認為陳式拳等于同時用兩套稱。手等于普通秤上的砣,它的作用是撥轉對方加在我方某個肢體方面的力量,能夠引進而落空。膝則等于天平點上的砝碼,對方來力在我左肢,我方以左膝上提以引化來力,同時我右膝下沉以加強身體的穩度。這種動作同于杠桿原理,頂勁上領就是支點,對方來力就是重點,我方的手和膝就是力點。不過它和我們日常用秤稱物的目的不同。稱物時要求力點和重點平衡。在拳法上,則是對方大力則減少力點使它落空,對方力小,則加強力點使之反轉回去,但都必須配合自轉的順逆纏法,適當地滾動磨擦,才能發揮借勁與載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