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聽起來有些陌生的名字,主要在植物性食物加熱(120℃ 以上)烹調過程中形成。140~180℃為生成的佳溫度,而在食品加工前檢測不到丙烯酰胺。研究資料顯示,油炸方便面(通常油溫在135~140℃)的丙烯酰胺含量為29.8~141.6微克/每千克,而炸油條的油溫通常在180~200℃,顯然,油條在炸制過程中產生的丙烯酰胺會遠遠高于油炸方便面。
此外,研究表明,丙烯酰胺具有毒性,可以對神經系統和生殖系統造成危害。經過動物試驗研究發現,丙烯酰胺還有致癌性。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對其致癌性進行了評價,將丙烯酰胺列為2類致癌物,其主要依據為丙烯酰胺在動物和人體均可代謝轉化為致癌活性代謝產物——環氧丙酰胺。
由此可見,“放心油條”并不讓人放心。盡管目前國際上并沒有對丙烯酰胺的攝入量進行明確的限制,調查結果表明,我國人群的丙烯酰胺的攝入量也沒有超過一般人群的攝入水平,但是因為含致癌物質的食品不僅僅只有油炸食品一種,累積起來,就危險了。而淀粉類食品經油炸后產生的丙烯酰胺遠遠高于面粉類。油炸薯片、薯條的危害性比油條有過之無不及,好少吃為妙。別因為貪戀口腹之欲,不經意間損害了健康。那樣可真是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