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漂”尋根
在當前中國的城市里,除了年輕的“漂一代”,又多了一群年老的“漂一代”。根據一項調查顯示,“老年漂”的三大主因中,83.2%的人表示是“幫子女帶小孩”,其次是照顧子女的生活,占到61%,還有42.2%的人表示“想念子女”。此外,年輕人想讓老人享受更好的生活條件占到30.1%、子女照顧父母方便占25.3%、城市生活便利占16.1%。
寧波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周亞越教授認為,過去,中國人都強調“父母在,不遠游”,后來也認同“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到了現在,卻變成了“子女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的無奈選擇。“老年漂”是社會快速發展的產物,這一現象折射出當代家庭內部“親子關系”的巨大變化,也反映出中國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遷。由于現代都市中的大部分核心家庭都缺乏照料家庭、撫養幼年子女的能力,社會化的服務又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因此,只能通過擴大家庭規模來應付各種家庭生活事務。
她認為,對老年人來說,“老年漂”現象的產生喜憂各半。喜的是,“漂”的初衷是能同兒女相伴相隨,同甘共苦;“漂”的結果是心靈得到慰藉,情感得到充實。但憂的是,由于“漂”衍生的陌生環境及陌生臉孔帶來的重新融合的急迫性,而形成的新壓力感和孤寂感。戶籍的限制、文化的差異、社會網絡的缺失等,都讓所謂的“老年漂”一族體驗到了那種被連根拔起的“無根”狀況。
如何解決“老年漂”問題?周教授認為,“老年漂”是一個需要重建生活的群體,特別需要社會的關愛,諸如公共福利政策的調整和落實,社區的幫助和關注,鄰里的善意和接納,都值得提倡,目標是促使他們盡快地、盡深入地融入當地城市社區,并解決他們在生活上的困難。這方面,城市社區社會組織大有可為,至少可以起到兩方面作用:促進“老年漂”一族融入當地城市社區。例如,社區社會組織可以在語言培訓方面向“老年漂”一族提供幫助,也可以組織“老年漂”一族和當地老年人一起共同開展文體娛樂行動。關愛“老年漂”一族生活上的困難,社區社會組織可以在老年人出行、購物、娛樂、醫療等方面提供幫助。
當然,毫無疑問,“老年漂”一族的孩子必須有意識地與自己的父母多溝通,關愛父母。年輕人應當明白,老年人來到子女身邊,不僅分擔了子女照顧孫輩的壓力,還需要自己的晚年情感寄托,所以,子女要學會把父母當成“父母”而非“保姆”,工作再忙,也應多抽時間和父母交流,要多了解和滿足老人的情感需求。
此外,周教授指出,按現有體制,老年人醫療、福利等政策都是地區性的,流動人口很難享有暫住地資源。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老年流動人口呈增加趨勢,對流入地福利保障、社區工作、公共服務事業發展等都將提出新課題。周教授建議,加快對老年人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的統籌政策;退休金領取和醫療保險報銷逐步實現全國聯網,為流動老年人創造更多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