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飲食養生法
飲食養生法總則
飲食養生法,是指通過飲食的調養來保養生命的方法。傳統飲食養生學,是指在傳統醫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食物的性質,利用飲食來達到營養機體、保持或促進健康,防治疾病的一門學科。
我國早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指出:人體需要“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意思是說飲食品種要多樣化,谷果肉菜要相互搭配,這樣才能使得飲食營養成分均衡。傳統飲食養生學特別強調天人相應、調補陰陽和審因用膳的觀點,這在營養保健學方面獨具特色。
天人相應
是指人體的飲食應與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相適應。例如:生活在潮濕環境中的人群應該適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以驅除寒濕。另外,一年四季不同時期的飲食也要與當時的氣候條件相適應,例如:夏季天氣炎熱,應多選用寒涼食物以消暑解熱,主食多吃小米、大麥類食品,多喝些綠豆湯,多吃些水果、西瓜等寒涼食物;
不宜食用辣椒、肉桂等辛熱食品,還要適當限制溫性的肉類攝入量以免助陽動火。冬季天氣寒冷,應多選用溫熱食物以增溫祛寒,如在紅燜羊肉、狗肉等溫性食物中,再加些辣椒、花椒、肉桂等辛熱之品,以增加溫熱的功效。
調補陰陽
是指通過合理飲食的方法來調節人體陰陽的平衡。傳統養生學認為,人體在正常情況下應該保持在“陰平陽秘”(即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況,如果機體失去陰陽的平衡狀態就會發生疾病。人們常用甲魚、龜肉、銀耳、燕窩等來養陰生津,滋陰潤燥以補陰虛,常用羊肉、狗肉、鹿肉、蝦仁等來溫腎壯陽,益精填髓以補陽虛,都是飲食調補陰陽的具體體現。
審因用膳
是指根據個人的機體情況來合理地調配膳食。我們知道人體需要全面而均衡的各種營養成分,所以《黃帝內經》提出“谷肉果菜,食養盡之”。在保證全面營養的前提下,還應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適當地調配飲食結構。如體質健壯者,應該多吃清淡飲食,不宜過多食用葷厚難消化及辛辣之品。
體質虛弱者,應該適量多吃些禽蛋肉乳類補虛作用較佳的食品,少食用寒涼的蔬菜水果等。因陽虛而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癥狀者,應多吃一些羊肉、狗肉、蝦類等溫熱壯陽食品,而忌用田螺、蟹肉等寒涼之品。陰虛而有五心(手掌心、腳心及胸口)煩熱,口燥咽干等癥狀者,應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及乳類制品,飲食應以清淡為主,而忌用辛辣生熱及溫熱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