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診斷是以統計學概率論為理論,依據有關的醫學理論,將癥狀、體征及各種化驗檢查結果量化,通過概率運算,使其成為診斷和鑒別診斷的重要依據,并可用以判斷病情的發展趨勢,評價治療效果,作出預后診斷。
通常就是先將已知的一定數量的確診病例(參照組)的癥狀和體征,按照一定的數學模型,經過統計計算歸納成為一定的數學公式。當待診患者就診時,將其癥狀體征存在與否和/或輕重程度,按事先規定的計量標準轉換成為變量,代入公式即可得出以數量或概率大小表示的診斷結果。其主要包括四診指標的計量診斷和病證的計量診斷兩個方面。
癥狀體征是辨證的依據,癥征的等級計量是基礎,而中醫對于癥狀的描述、記錄和分析主觀性強,不利于辨證的定量。這方面的工作正在加強。
而臨床科研設計、衡量與評價(DME)、循證醫學(EBM)的廣泛應用,則對證候規范化研究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此外,隨著證候現代病理生理基礎的揭示,不少學者提出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相結合、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等觀點,從而為中醫診斷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勿庸置疑,中醫診斷學在沿著自身軌跡前進的基礎上,積極吸取現代科學的新成果、新技術,緊密結合臨床及實驗室研究,將不斷朝前發展,為人類的保健事業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