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中醫辨證分型可根據病人的整體情況分析病情,然后再對癥施治。
例如有風邪入腦型頭痛,治療時應當疏風止痛。有瘀阻腦絡型頭痛,應活血化瘀。
有肝經風火型頭痛,當清肝熄風以止痛。有肝陽上亢型頭痛,治以平肝潛陽,滋水涵木。
有痰濁上蒙型頭痛,治應豁痰開竅。還有精血不足型頭痛,應該填精益髓,補氣益血等等。
也有醫生在臨床治療時會采取不同角度的辨證方法,如根據頭痛部位所屬經絡不同,來進行診斷治療。
陽明頭痛會表現為前額連接眉棱骨疼痛,頭痛像要裂開一樣,眼睛紅赤,潮熱自汗,舌苔黃燥,脈大有力。
少陽頭痛時頭兩側連耳根、發際作痛,或偏頭痛,伴有忽冷忽熱,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目眩。
太陽頭痛多在后頭部疼痛,連及項背部,發熱惡風寒,脈浮等。
厥陰頭痛主要痛在頭頂部,牽及頭角,自我感覺有氣逆感,或欲吐而不得吐,或吐涎沫等。
根據這些部位不同,用藥也要有所區別才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除在用藥時需要辨證施治,治法各異之外,如果用針刺來治療頭痛,其取穴位置也大不相同。
如太陽頭痛應疏通太陽經脈,穴取天柱、后溪、昆侖、玉枕、束骨等。
陽明頭痛應疏通陽明經脈,穴取上星、陽白、印堂、攢竹、合谷、解溪等。
少陽頭痛應疏通少陽經脈,穴位選取風池、率谷、外關、俠溪、陽陵泉。
厥陰頭痛應疏通厥陰經脈,穴位選取百會、四神聰、太沖、肝俞、前頂等等。
如與風寒相關的疼痛,通過祛除風寒以恢復被風寒束縛的空間。
如果與頸椎相關的疼痛,治療頸椎以改善受壓迫的空間。如果是虛損或氣血運行障礙導致的空間失常,就通過改善這些因素以恢復失常的空間。
辨證施治
外感頭痛多新病,發病急,痛勢劇,無休止,多實證,治以祛邪為先。
風寒之邪宜辛溫發散。風熱之邪宜辛涼清解。濕邪上蒙者,宜芳香辛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