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程中按規定劑量服藥,基本上無副作用;若體質較弱者,可有惡心、胃腸不適及畏寒怕冷等反應。
?、苤卸九c解毒
雷公藤是一種劇毒藥物,尤其皮部毒性極大,使用時應嚴格剝凈皮部,包括二重皮及樹縫中的皮分。
據有關單位研究,雷公藤對機體的作用有二。
一為對胃腸道局部的刺激作用;一為吸收后對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視丘、中腦、延髓、小腦及脊髓的損害,并能引起肝、心的出血與壞死。
臨床所見的一般中毒癥狀有頭暈、心悸、無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肝腎區疼痛、血糞等。
為慎重起見,對患有心、肝、腎、胃等器質性疾患的病人及孕婦應禁用;對治程中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脹、肝腎區疼痛,尿中出現蛋白及血清轉氨酶不正常時,應立即停藥。
中毒后一般急救措施,除催吐洗胃、灌腸、導瀉外,可服鮮蘿卜汁4兩或燉服萊菔子8兩,也可用鮮韭菜汁或濃茶、羊血等以解毒。
據20余個中毒案例的觀察,中毒表現均為腹痛、嘔吐、腹瀉、嚎叫掙扎,但不發熱。死亡大都在24小時內,多不超過4天。如在服雷公藤后4小時內用催吐劑、瀉劑,一般均能痊愈。
雷公藤為衛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又叫黃藤、黃臘藤、菜蟲藥、紅藥、水莽草,主產于福建、浙江、安徽、河南等地。
原植物生于背陰多濕的山坡、山谷、溪邊灌木叢中。喜較為陰涼的山坡,以偏酸性、肥沃、土層深厚的砂質土或黃壤土宜生長。
雷公藤味苦、辛,性涼,大毒。歸肝、腎經。功效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消腫止痛、解毒殺蟲。
用于濕熱結節、癌瘤積毒,臨床上用其治療麻風反應、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藥理研究也表明其有抗腫瘤、抗炎等作用。但其有大毒,應須謹慎。
至今已從雷公藤中分離出70多種化學單體, 包括糖類、生物堿類、二萜類、三萜類, 其中主要活性成分為二萜類, 其中的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內酯醇)被認為是雷公藤多苷的主要活性成分,其次為生物堿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