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只有宜興盛產紫砂陶器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
紫砂陶是中國陶瓷中的一朵奇葩,是陶都宜興(古稱陽羨)特有的陶器品種,其材質獨一無二。紫砂陶的出現,是其特殊材質使然,也是社會多樣化的必然選擇。而作為紫砂陶最重要的門類——紫砂壺的出現,其發展則是歷代文士們參與的結果。歷代文人賞玩紫砂,并參與造型、裝飾,集文學、繪畫、書法、金石等傳統藝術于茶壺一體,從而使茶壺充滿了文化氣息,成為陶器中一個特殊的“文人化”門類。
愛茶愛壺之人 更青睞精良單純紫砂泥
紫砂陶是不掛釉的紫紅色陶器。其原料是單礦原成泥,不需要加配其他黏性或脊性原料就能單獨成陶。紫砂泥制成器物,燒成之后,表面光滑平整之中含有小顆粒狀的變化,表
清代有人這樣稱頌紫砂陶:“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這種神奇的、能與黃金珠寶比價的物質,是上天賦予宜興鼎蜀鎮一帶獨特的礦產蘊藏。
紫砂原礦泥含鐵量較高,由于地質的原因,每處泥礦含鐵量、化學成分等各有差異,其外觀呈多種色彩。傳統所稱紫砂泥共有三種基泥:紫泥、紅泥和本土綠泥,每種基泥中也有色彩差異,一如典籍所描述:“果備五色,燦若披錦。”因此,文人在典籍中稱紫砂礦泥為“五色土”。紫砂礦泥出品不易,它是深埋在黃石山下下面的巖礦,明代的《陽羨茗壺系》就說:“皆深入數十丈乃得”,現今采礦深已有二三千米。開采出來的礦土質如爛石,經風吹雨淋、磨碾粉碎、不斷錘煉后,才能成為制作紫砂器皿的原料——熟泥。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運用,泥色變化的科技含量在不斷提高,紫砂泥料的色彩變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豐富,但愛茶愛壺的人們還是青睞原礦資源中品質精良的單純紫砂泥。
泥料燒制講究 溫度差10 就太老或太嫩
一件紫砂工藝品的成功,要經過十道甚至幾十道成型工序。要完成這些工序,一是有賴于藝人們的制作技藝,二是需要繁多的制作工具。現在,紫砂手工成型工藝已形成了一整套自成體系的工具,大小有幾百種,質地有銅、鐵、木、竹、牛角、皮革、塑料等各種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