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叢麻醉,取肘關節后側切口,顯露骨折后復位,于鷹嘴遠端側位上的前1/3和正位上的中外1/3與中內1/3交點處,向近端平行打入2枚克氏針,進針深度應超過骨折線4cm以上。
在骨折面以遠3cm處,尺骨背側骨嵴由后向前垂直釘入一短小螺釘,螺帽留出3mm作為鋼絲張力帶支點,將直徑0.8mm~1mm的鋼絲“8”形交叉繞在螺釘與近端的克氏針尾上,伸直肘關節,擰緊鋼絲。
也可不用螺釘,而在欲擰入螺釘處橫形鉆一骨孔,鋼絲穿過骨孔固定在克氏針尾上,被動伸屈肘關節,檢查骨折無分離及移位后,將針尾折彎埋于肱三頭肌腱內,縫合切口。
2、結果
本組49例全部隨訪6個月~4年,平均14個月。全部骨性愈合,平均骨性愈合時間7.1周。無感染、斷針、脫針情況,按Wolfgang的后期療效標準,優良47例,較好2例。關節功能近于健側。
3、討論
張力帶基本原理
Pauwels指出,每個偏心位承重的骨骼都承受彎曲應力,典型應力分布是凹側產生壓應力,凸側產生張力。另外在骨折處存在旋轉應力和剪力。壓應力有利于骨折愈合,而張力及旋轉力不利于骨折愈合。
從力學角度分析,兩枚平行的克氏針通過斷面,針尾通過鋼絲與骨折另一端的螺釘相連,構成一個穩定的立體三角結構,從而有效地克服了張力、剪力和旋轉力。2枚單克氏針在抵消了彎曲應力和剪力時,還形成了動力加壓,為骨折早期愈合與關節早期活動創造了良好條件。
克氏針鋼絲張力帶固定的優點
該手術操作簡單,無需特殊設備和器材,手術創傷小,內固定可靠,早期可進行肘關節功能活動,防止了肘關節術后并發癥促進了骨折愈合,使關節功能早期恢復。
手術注意事項
①固定用克氏針以2mm為宜,鋼絲粗細以0.8~1mm為好。本組1例陳舊性骨折,即是因使用過細克氏針及鋼絲,致松動而轉至本科再次手術;
②內固定針尾如能折彎埋于肱三頭肌腱內為好。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想必大家對于尺骨鷹嘴骨折也是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了吧,尺骨鷹嘴骨折在我們生活中還是比較多見的,尺骨鷹嘴受到重擊的話就容易導致粉碎性的骨折,所以對于尺骨鷹嘴的保護很重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