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
(一)流行病學資料
應注意當地流行狀況,是否曾赴流行地區出差旅游。周圍有無類似患者,以便協助診斷。
(二)臨床表現
主要為發熱、咽痛、頸部及其它部位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多形性皮疹,但本病臨床表現變異較大,散發病例易誤診,尤其在無實驗室檢查條件的情況下,診斷困難較大。
(三)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白細胞總數正常或稍增多,高可達30~50×109/L。單個核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異型淋巴細胞)可達60%以上,其中異型淋巴細胞可在10%以上。
2.嗜異性凝集試驗
是一標準的診斷性試驗,其原理為患者血清中常含有屬于IgM的嗜異性抗體可與綿羊或馬紅細胞凝集。該試驗在病程早期即呈陽性,約為40%,第二、三周陽性率分別可達60%及80%以上,恢復期迅速下降。正常人、血清病患者、淋巴網狀細胞瘤、單核細胞白血病及結核病等患者,血清中也可出現嗜異性抗體,可用豚鼠腎和牛紅細胞吸收試驗加以鑒別(表1),一般認為經豚鼠腎吸收后的滴定效價在1:64以上者具有診斷意義。
3.EBV抗體檢測
抗EBV有對VCA、EA、EBNA的抗體及補體結合抗體、中和抗體等。其中以抗-VCAIgM、和IgG較為常用,前者出現早、消失快、靈敏性與特異性高,有早期診斷價值,后者出現時間早,滴度較高且可持續終身,宜用于流行病學調查。
4.EBV的檢測
較為困難,且在健康人及其他疾病患者中亦可檢出病毒,故很少用于臨床診斷。
本病應與以咽峽炎表現為主的鏈球菌感染、皰疹性咽峽炎、風濕熱等,以發熱、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表現的結核病、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網狀細胞瘤等,以黃疸、肝功異常為特征的病毒性肝炎及化驗改變較類似的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巨細胞病毒感染、血清病等進行鑒別。此外本病還需與心肌炎、風疹、病毒性腦炎等相鑒別。
治療措施
本病的治療為對癥性,疾病大多能自愈。急性期特別是并發肝炎時應臥床休息。抗生素對本病無效,僅在咽部、扁桃體繼發細菌感染時可加選用,一般以采用青霉素G為妥,療程7~10天。若給予氨芐青霉素,約95%患者可出現皮疹,通常在給藥后1周或停藥后發生,可能與本病的免疫異常有關,故氨芐青霉素在本病中不宜使用。
有認為甲硝唑及氯林可霉素對本病咽峽炎癥可能有助,提示合并厭氧菌感染的可能,但氯林可霉素亦可導致皮疹。腎上腺皮質激素對咽部及喉頭有嚴重病變或水腫者有應用指征,可使炎癥迅速消退,及時應用尚可避免氣管切開。激素也可應用于有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溶血性貧血、心肌炎、心包炎等。
應隨時警惕脾破裂發生的可能,及時確診,迅速補充血容量,輸血和進行脾切除,常可使患者獲救。
阿昔洛韋(acyclovir)及其衍生物在體外試驗中有拮抗EB病毒的作用,但此類藥物不必常規地應用于一般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者,惟有伴口腔毛白斑病的艾滋病者以及有充分證據說明是慢性進行性EB病毒感染者可考慮應用此類制劑。
結語:以上就是關于單核細胞增多癥的內容了,大家在看完之后是不是對單核細胞增多癥有了初步的認識呢。單核細胞增多癥的傳染途徑大多是平常很細小的性為,因此一定要做好預防措施,這樣才能避免患上單核細胞增多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