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腦膜刺激征
顱內血腫破人蛛網膜下腔或破入腦室而流入蛛網膜下腔時,除頭痛、嘔吐外,可出現頸強直和Kernig征等腦膜刺激征。
6.不同部位出血的特點
(1)基底節區出血
為高血壓性腦出血好發部位,約占全部腦出血的70%(殼核60%.丘腦10%)。由于出血常累及內囊,而出現一些共同的表現,故又稱內囊區出血。
1)殼核出血
系豆紋動脈破裂所致,表現為突發的病灶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同向性偏盲,雙眼球偏離病側肢體,主側病變還可伴有失語等。出血量大可有意識障礙。
2)丘腦出血
臨床表現取決于出血量的多少,一般為突發的病灶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甚至偏盲,丘腦出血可以擴展到下丘腦和上部中腦,引起一系列眼球運動障礙和瞳孔異常,通常感覺障礙嚴重,特別是深感覺障礙更為突出。
該部位出血還有以下特殊表現
①丘腦性感覺異常
對側感覺過敏或自發性疼痛。
②丘腦性失語
言語緩慢而不清、重復言語、發音困難、復述差,但朗讀和認讀正常。
③丘腦性癡呆
記憶力下降、計算力障礙、情感障礙、人格障礙等。若出血量少者,僅表現為對側肢體感覺障礙,或甚至無明顯的表現。
(2)腦葉出血
系大腦皮質支血管破裂所致,也稱皮質下出血。約占腦出血的10%。腦葉出血的原因除高血壓外,其他原因還有腦血管淀粉樣變性、腦血管畸形、腦腫瘤、血液病、抗凝或溶栓治療后等。出血以枕葉、顳葉多見,其次為頂葉、額葉;多數為單發,少數為多發。多數的腦葉出血均有頭痛、嘔吐,癲病發作也較常見,其他的表現取決于出血的部位,如額葉出血表現為精神障礙、運動性失語、失用、對側肢體癱瘓等;頂葉出血者表現為體象障礙,對側肢體輕偏癱和明顯的感覺障礙,顳葉出血者表現為感覺性失語,部分性偏盲和精神癥狀。枕葉出血只表現為對側偏盲并有黃斑回避現象。一般來講,腦葉出血病情較輕,但出血量較大者,病情重并可導致死亡。
(3)小腦出血
約占腦出血的10%。常見的為小腦上動脈的分支,病變多累及小腦齒狀核。發病突然,眩暈和共濟失調明顯,可伴有頻繁嘔吐及枕部疼痛等。出血量不大時主要表現為小腦癥狀,如病變側共濟失調、眼球震顫、構音障礙和吟詩樣語言,無偏癱。出血量增加時,還可表現有腦橋受壓體征,如外展神經麻痹、側視麻痹、周圍性面癱、吞咽困難及肢體癱瘓和(或)錐體束征等。大量小腦出血尤其是蚓部出血時,患者很快進入昏迷狀態,雙側瞳孔縮小呈針尖樣、呼吸節律不規則,有去皮質強直發作,后致枕骨大孔疝而死亡。
(4)腦室出血
占腦出血的3%~5%。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腦室出血。原發性是指脈絡叢血管出血或室管膜下l_5cm內出血破人腦室,繼發性是指腦實質出血破人腦室者。原發性腦室出血出血量較少時,表現為突然頭痛、嘔吐、頸強直、Kernig征陽性,一般意識清楚,有血性腦脊液,應與蛛網膜下腔出血鑒別,預后良好:出血量大時,很快進入昏迷狀態或昏迷逐漸加深,雙側瞳孔縮小呈針尖樣,病理反射陽性.早期出現去皮質強直發作,常出現丘腦下部受損的癥狀及體征,如上消化道出血、中樞性高熱、大汗、血糖增高、尿崩癥,預后差,多迅速死亡。
(5)內囊出血
大腦基底節為常見的出血部位,由于損及內囊故稱內囊出血。除腦出血所具有的一般癥狀以外,內囊出血的患者常有頭和眼轉向出血病灶側,呈“凝視病灶”狀和“三偏”癥狀,即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
結語:對于腦溢血的一些發病原因以及發病的前兆,相信大家也是有所了解了。同時也了解了腦溢血的一些癥狀,不是嗎?那大家如果不想出現腦溢血癥狀的話,那就盡量不要吸煙喝酒了,畢竟這對人體都是有傷害的,也是導致腦溢血病發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