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瀉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拉肚子,腹瀉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雖然不是嚴重的疾病,但是也要積極的治療和引起一定的重視。嚴重的患者會大量丟失水、電解質而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了解一下。
一、分泌性腹瀉
分泌性腹瀉是指病原體作用在腸上皮細胞,引起腸液分泌增多而導致的腹瀉。
患者多不伴有發熱、腹痛,糞便性狀為稀便或水樣便,糞便的顯微鏡檢查多無細胞,或可見少許紅、白細胞。
屬于此類腹瀉的除霍亂外,還有腸產毒性大腸桿菌腸炎、致瀉性弧菌腸炎、非O1/非O139霍亂弧菌腸炎。
分泌性腹瀉常常是以食物中毒形式出現的臘樣芽胞桿菌腹瀉,金黃色葡萄球菌腹瀉等。
二、炎癥性腹瀉
病原體侵襲上皮細胞,引起炎癥而致的腹瀉,常伴有發熱,腹痛、里急后重,糞便多為黏液便或黏液血便,糞便的顯微鏡檢查見有較多的紅、白細胞。
屬于此類感染性腹瀉的除細菌性痢疾外,還有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腸炎、彎曲菌腸炎、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腸炎、艱難梭菌性腸炎等。
體格檢查:應注意中毒征象、精神狀態(中毒性菌痢、STEC)、脫水體征和提示性腹部體征。
感染性腹瀉預防治療方法
日常的生活中腰避免飲用生水,盡量不要食用生的或半生的肉類、水產品、乳制品。
在發生腹瀉時,首先以服黃連素和或抗菌素如氟哌酸等來殺菌治療,腹瀉頻率超過10次/每天,可服用易蒙停(洛哌丁胺)減少腹瀉次數。
并要多喝水或含鹽的運動飲料,補充液體和鹽份。發病初應避免攝入牛奶和乳制品。
飲食以清淡無油的稀飯或面為主,腹瀉可在2天內緩解,若出現血便或發燒則應盡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