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些常見的例子,如腦血管疾病患者容易變得性格怪僻、暴躁易怒,這屬于“身心疾病”。反過來“心身疾病”就更常見了,如壓力、過度緊張都易于引發急性胃腸炎、皮疹等疾病。因此,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能擁有愉悅心情,無形中還能減少疾病。
人們常常懊悔自己“太沖動”、“腦子短路了”,以至于把事情搞砸、把人際關系搞壞,無奈地承認自己就是“這種個性”,但究竟是何種個性又似乎并不那么了解。心理體檢實際上就是幫助人們完成自我認知的過程,并在此基礎上了解改善性格、提高能力所需的時間和方式。
那么心理健康是否有統一的標準呢?以的心理健康體檢量表為例,76個職類167個健康緯度的設置,就是要在保障個體特殊性的基礎上進行心理健康測試。
另外心理團檢的個人報告只會提供給個人,而團隊領導得到的僅是整體的結構化數據,這就確保了體檢者的隱私權。不過專家指出:“人的個性特征是顯而易見的,實際上所謂的‘隱私’問題不過是人們對心理學意識形態的一種錯覺。”
誤區四:中醫體檢就是老醫師把脈看診
“治未病”可以說是中醫的拿手好戲,但傳統中醫看診都需要耗費較長時間,且醫師的水平又與其年歲、經驗息息相關,很難“量產”,這實在與規模化、標準化的“體檢”大潮格格不入。然而現代中醫并非想象中的老古董,也開始了自己的數據化、器械化、標準化發展。
目前中醫體檢除了傳統的望聞問切等傳統手段外,也借助中醫四診儀、中醫體質辨識儀、二十五音分析儀、中醫證素分析儀等現代儀器分析體檢者的體質類型和健康狀態。
這些儀器集合了全國專家的智慧和大量實踐數據,從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中醫的“標準答案”。簡而言之,目前的中醫體檢就是通過將人的能動性與機器的標準性進行互補,將中醫的宏觀框架與西醫的微觀技術進行結合,力求達到一種彼此驗證的立體圖景。
誤區五:檢查只認高精尖
一些頂級的醫療設備疾病診斷率高,因而多數人體檢時對這些高精儀器趨之若鶩,寧可花大錢“圖個心安”,也不屑于做那些十幾塊錢的基礎檢查,反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事實上,“高精尖”并不代表“高大全”,儀器再先進,畢竟不是全能冠軍。比如一些高精的CT適用于重要臟器檢查,但尿常規、便常規等檢查也很重要,能檢測出人腎臟以及從胃部到腸道的多種早期疾病,簡單又便宜。血糖是檢測糖尿病直接的指標,血脂可作為動脈硬化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參考,肛門指檢是發現直腸腫瘤、息肉、痔瘡、前列腺病變等簡單、直接、有效的方法。
結語:上面就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體檢的五個誤區,小伙伴們了解了嗎?體檢并不是我們所想的那么簡單哦,希望小編的文章對大家能有所幫助,小編提醒大家體檢時不要忘記做心理體檢哦。后祝大家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