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遙不可及的癌癥突然從天而降,自然亂了手腳,但“亂中有序”:先奔外科,看能不能切;再奔腫瘤內科,看要不要化療。
但人們對放療的印象卻是“放射線危險”。這是醫患專業知識不對稱造成的誤區。
不知者無罪,但不知者遭罪!挨了一刀,臟器切掉一塊還不算完,化療一兩個療程“試試看”,罪照受,錢照花,腫瘤照長,身體已垮,機會已盡后才輪到放療科“姑息治療”了。
以影像技術為“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計算機技術為“制導系統”、伽瑪刀設備為“巡航導彈”的現代放療竟然被用作“姑息”!
癌癥患者走彎路,源于癌癥治療的傲慢與偏見。
手術常遭遇“下不去手”的尷尬
癌癥無所不侵,從顱內到全身各個部位和各個臟器都有可能發生。癌細胞生性貪婪,表現為無限增殖;行為勇猛,表現為浸潤生長;心懷狡詐,潛伏性強表現為全身轉移。
如果把治癌過程比作戰爭,那么手術刀便是“冷兵器”——大刀、闊斧、銳劍、長矛。手術切除癌腫的過程和結果,就像把敵人大卸八塊一樣大快人心。
以手術為主導的“漫漫治癌路”延續了100多年,“深入人心”也“深得人心”。然而,長期處于“龍頭老大”地位的手術刀常遭遇“下不去手”的尷尬,卻“手下不留情”——癌細胞侵犯血管時怎么切?
腫瘤生長在重要器官和特殊管道部位時怎么切?腫瘤生長在復雜解剖部位和重要功能部位時怎么切?
年紀較大的和相當一部分有內科疾病的癌癥患者不能承受怎么辦?勉為其難手術,換來半年復發轉移,那么挨一刀的意義何在?
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常規放療不給力
放射治療為治療腫瘤而誕生,發展了100多年,大體可分為“跑龍套”的初級放療時代、“配角”的常規放療時代和“主角”的現代放療時代。
多數人對常規放療心有余悸,對放療并發癥的印象多于對其治療效果的印象。常規放療“不給力”的原因有三。
一是影像診斷和定位技術落后,靶區顯示不清、定位不準。
二是放療設備和治療技術落后,無法實施大劑量聚焦而采用二維平面大面積照射,使過多的正常組織在照射范圍內而不敢提高劑量。
三是劑量分割模式不合理,分次劑量低,治療時間長,殺傷效率低;而且“平均主義”——不論部位和腫瘤類型均采用統一模式,不論腫瘤組織和正常組織均采用同一劑量,不論腫瘤體積大小均采用同一劑量。
常規放療“不給力”的結果是:療效一般,毒副作用大,不能根治多數早期腫瘤,多用于晚期癌癥的姑息治療,或術前術后的輔助治療。
綜上所述,常規放療身陷看不清、射程短、能量低、療效差、反應大等局限,身處治癌戰爭中的“火炮時代”。
結語:癌癥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特別恐怖的事情,患上癌癥的人,總是憂心忡忡,其實有時候并不是癌癥的威力大,而是人們被自己的心態給嚇到了,所以生活中,我們應該保持樂觀的心態,離那些致癌物質遠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