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國武術,修煉太極拳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想要提高太極拳境界,就要熟悉太極拳的拳理拳法,在練習中,掌握太極拳的快慢運動規律,隨著太極拳一起練習一下吧!
怎樣理解太極拳的快與慢
太極拳之所以被稱作太極,是因為它表現的自然,陰陽自然開合,沒有一絲的強勁,因此,太極拳快與慢的標準主要是看練拳的者的意氣是否合一。
在意與氣合一的基礎上,討論快與慢才有意義。所以從這里可以看出,太極拳的快與慢,其實不但表現在外形上,而且主要表現在內。
而且,一旦能意氣合一,就能自然快慢,隨心所欲,順勢而為。在快時,能夠快而不亂;在慢時,能夠慢而沉著。
在慢練時,雖然講求的是宜慢不宜快,但是這不代表可以無限制的慢,更不能認為是為了慢而慢。
應以慢時目光不呆,身法不滯,動作不停為限度,不能慢的神情呆滯,動作遲滯,給人感覺練拳者在那里想什么心思。
此外,如果一個習練者永遠停留在初學要求的慢,而不進入快的訓練,是不求上進、不求發展的表現,因為太極拳的習練過程應該是按照“先慢-到快-再復緩”的步驟的。
否則,永遠停留在第一階段,是練不出太極拳所要求的“急則急應,緩則緩隨”的精華之地的。
因此,我們在習練太極拳的時候,應該是快慢結合,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全快或者全慢,也不應該是勻速的。
即便是“有意似無意,有心似無心”、“落點不發勁”的練,也不應該在整個架子中統統用一個速度來練。
這些快慢不變,永遠勻速的訓練,只會導致勁別不分、剛柔混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結果。
總結來說就是,關于快與慢,我們習拳者在意氣合一的基礎上,應該根據情境,順勢而為,快慢相間!
太極拳由慢轉快的兩個標準
一是動作沉著;二是能表現出勁別。
在全趟架子內,無論動作快或慢,都要能不改變運動的沉著性,象這樣的快,才是正確的加快。如果動作顯出飄浮、散亂,不能表現出沉著,則說明動作太快,應立刻放慢些。在這個標準的指導下,可以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逐步加快。
太極拳是由八門勁別和五種步法編排而成的,在運勁時應該充分體現出八勁之一(如四正的棚、捋、擠、按或四隅的采、列、肘、靠)。
若動作太快時,一轉就會滑過去,就不容易表現出太極拳要求的勁別。因此,如感到自己很難再表現出勁別,就說明動作已加得太快,應調節運動速度,這也是由慢轉快的標準之一。
上述兩點,乃是由慢轉快的兩個標準,有了這兩個標準,就可以指導我們正確地掌握由慢轉快的時間和條件,使運動的速度恰到好處地由慢轉變為快。
所謂快,不是將太極拳全部動作均改為快動作,而是在每一個拳式的開合中,轉關折迭處都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地表現出留戀繾綣和綿軟的慢動作來。因此,快,僅是圓轉向方的過程中表現出來。
加速運動是八門勁別產生的基礎,如果沒有這種加速力,就無法表現出四正和四隅的景別,也無法適應動急則應急的要求。
太極拳的發勁,就是利用這種加速過程而實現的,在開中寓合和內勁曲蓄條件下,當達到目的物附近時,突然如弓弦脫扣似地一振而發,把內勁在短距離內發出去。武術家把這稱做“寸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