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太極拳是中國傳統的武術,太極拳的好處不僅有強身健體,還有防身的作用,太極拳對現代人有特殊的意義,常練太極拳能開闊心胸,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武當太極拳修煉中的三個“中”
練太極拳講求的是中正安舒,老年人可通過練習太極拳提高身體的穩定性和協調性,還能預防骨質疏松。
一、行拳走架要“求中”
武當太極拳在行拳走架出手之時,周身均無定向,要想在多維空間內、在動態中尋求平衡,必然先建立自己在這個多維世界中的坐標與原點,然后才能夠確定前后左右,進退反側,否則習拳走架也就無從談起。
這個坐標、原點就是自身的“中正”,既為立身中正。因此“求中”是武當太極拳行拳走架時的重要要領,身體不能前俯后仰,左歪右斜,需中正安舒,方能支撐八面。
練習太極拳要保持身體中正,在行拳中不能有東倒西歪的現象,這樣才能練出太極真功夫。
例如:“三直四順”就是武當太極拳走架“求中”的要求。三直即頭直、身直、小腿直,四順即順腿、順腳、順手、順身。
頭直則意能領得起,身直則頸自然順直,精神能貫得起,頂勁可上領,肩頸部血脈通暢,意氣通達則周身輕靈;腰脊中正順直,可使脊椎形成反弓之勢,是武當太極拳修煉之“勁力”的源泉,“牽動往來氣帖背,斂入脊骨,則力由脊發”。
是指由外帶內,由外達內,由內及外,內外合一。三直四順能夠順外形,外形順暢則意氣通達,意氣順暢則周身相隨,進而周身一家;“氣以直養而無害”,自然能夠健身益壽,身順則易于鍛煉“丹田”內氣,這樣才能夠練好拳架。
修煉太極拳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練習太極拳能學會為人處事之道,太極拳對現代人有很高的教育意義。
二、意念要“守中”
意念守中是武當太極拳修煉之心法。行拳走架動作規矩端正,不貪不欠,無過不及,不離不即,輕靈圓活,這些是意念的訓練。
拳架是意念的載體,我們通過盤架來強化大腦皮層運動中樞對于拳架動作的感知,長期積累這種感知在技擊時就可以形成本能反應。武當太極拳練習時要求松心凝神,心平氣靜,意念守中,本心與意念抱元守一,方能夠心動意出,意動形隨,意到勁到。
練習的拳架功夫沒有達到自然圓轉的程度時,不能學推手、練技擊,就是怕影響意念守中的鍛煉。心貴靜,意守中,現場臨敵反應時間短是太極拳后發先至的基礎,也是意念的自然狀態。
若意不能守中,心就不能靜,在形則有貪欠偏倚之弊,技擊時容易犯呆滯不活的毛病。只有自然而然練就的技法,用時才可達到信手捻來、隨手應物的無意識狀態。
三、技擊要“用中”
武當太極拳拳理體系尊崇先天太極圖,行拳走架身法要像太極圖中的子午線那樣垂直中正,技擊時則要起于中,落于中,守己疆土也在中位,出手臨敵占據中央之地,意在對手之先,就已經搶占先機,即所謂“腳踏中門搶中位,就是神仙也難防”。
進可以攻,退可以守,轉換靈活,舍己從人,從人由己。同時攻于中,取彼也在中。集自己之力在正中就某一處發出,是身體渾圓整勁,也是致勝的根本。
中正線是武當太極拳運動中人體的公轉軸。人體前面上自百會下至會陰經過丹田的一線為“前中線”,背后與之對應為“后中線”,兩側身百會至足心涌泉穴為兩條“側中線”。
前后中線和兩側中線所在平面正好在“中正線”相交,此為人體運動的重心所在,同時也是人體重要臟器和諸多要害所在,任督二脈運行于此,如受重創輕則傷殘,重則斃命,因此武當太極拳技擊的主要目標就是“取中”,即進攻對方正中線或側中線。
修煉太極拳的好處
一、人人都易接受
太極拳不受場地限制,幾米之內,隨處可以開展。學習太極拳,不受器械限制,不污染環境,受到社會認同和政府鼓勵。能夠在不破壞環境、不污染環境的前提下,促進人類身心健康,是人類追求健康生活的共同目的。
二、是健康食品
健康食品是人體攝取營養物質,滿足身體正常新陳代謝的必須食品,是保證人們健康長壽的重要方面。習練太極拳,從另一生理角度反映出其強力的保健養生性。是食養所不能代替的或不具備的功效。
一個人身體健康狀況,主要受衣食住行等多方面影響,食是主要一方面,但是科學發現,在通風的衣食住行條件下,同樣的體質,堅持練習太極拳的人身體狀況比不練習的長壽。
無數實踐證明了其科學性。通過長期練習太極拳,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蕩滌,肌體得到鍛練或恢復,氣血通活順暢,保持青春永駐,從這個意義上說,太極拳的保健功能賽過健康食品。
三、是陶冶性情
習練太極拳,能夠在時光的推移中,逐漸豐富和完善自己的個性。由于太極拳多主“柔”,兼及剛,在習練運動風格和應用中主張“柔化剛發、慢勁快打”,導致了急躁個性的練習者,逐漸在拳功的約束下,除去火性,變得含蓄了許多;性情柔軟的練習者,逐漸在拳功的約束下,不知覺中改造個性,培養了陽剛之氣質,變得“干練”了不少。如此自然自我調節,能夠給你一個豐富和完善的人生,何樂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