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教學之發展歷程
就前沖下滾,與正常的運行路線截然不同,使對手措手不及,運動員稱之為前沖式上旋球。
弧圈球的弧度比一般球的高,而且上旋較為強烈。乒乓球的重量僅為2.5g,直徑3.8cm,要使它旋轉,必須施加一個力矩。
為了使球產生強烈的旋轉,首先應加強使球旋轉的力.這個力的大小,與球拍擦擊速度及時間有關:擦擊速度越大、時間越短,則作用力就越大。
出球旋轉越快;這個使球旋轉的力,還與球拍表面的結構有關:球拍摩擦系數越大,對球的牽引力也越大;用表面光滑的木板擊球,無論怎樣使勁想讓球產生強烈的旋轉,結果總是徒勞的。
而用一塊粘性較大的反膠皮海棉拍去擦擊乒乓球,即使稍稍用力,球也會明顯旋轉
長膠遏制了弧圈球 正在這危急的時候,中國漏現出一位力挽狂瀾的小將張燮林,以他神奇的打法。
魔術師般的技巧和舞姿一樣輕巧優美又舒展的動作使世界震驚,把不可一世的日本選手一個個斬于馬下,為中國隊立下汗馬功勞。
張燮林原來是一個削球選手,慣于以柔克剛。他的廣泛靈活,跑動范圍大,遠離球臺,當對方的來球速度減低后,他用球拍輕輕地一削、一撥,就使球穩穩地落到對方球臺,軟磨硬泡,對方攻擊型選手耐不住性子,頻頻發起進攻,屢屢造成失誤。
那么,他是如何化解高度旋轉的弧圈球呢?關鍵在于他的球拍,這是一件威力無比的秘密武器。
他的球拍沒有海棉,只有一電膠粒很長的膠皮(俗稱長膠)。長膠為什么能化解上旋球呢?這要從海棉拍“吃球”說起。
當攻方拉攻時,球是向上旋轉的,而在守方的球拍接觸球的一剎那,球是向下旋轉接觸球拍膠粒。
由于強烈的摩擦,球就會受到反作用力,轉而向上高速旋轉,猝不及防,球就飛丟了。如果應對得當,球就會擋回對方球臺,仍形成上旋球,但旋轉已不那么強烈,正好造成對方扣殺的機會。
但是,如果球拍的膠粒很長、很細、很軟,球在球拍上就不會受到反作用力,如同蹭到了刷子毛的尖,一掃過去,旋轉方向沒有改變,只是稍稍遇到點兒阻力,旋轉被減弱了。
如果繼續沿原方向旋轉,回到對方手里,也成為了下旋球,使對方措手不及。而張燮林是絕不會“吃球”。
他可以憑借手腕的動作,使回球不轉或下旋,變幻莫測。總之是與一般選手的回球截然不同,終出奇制勝
四、合力球與上拋球
靠球的旋轉制勝,已經成了重要的得分手段,而發球時制造旋轉就更可以先發制人。旋轉的強烈程度取決于球與拍發生側向撞擊的速度。
乒乓規則要求發球時球必須向上拋起,這時如果把球拍向下切,摩擦球的側面,球的旋轉就會加劇。
這是利用了物理中的相對運動、相對速度,在實踐中發揮了明顯的技術效果。這就是所謂的“合力球”。
充分體現“前三板”的威力。這種發球制勝的手段幾乎無人能敵。于是引起歐洲選手們的一片抗議和抵制。
國際乒聯也認為發球決勝負會限制乒乓球對攻技術的發展。
回合少了,觀眾就沒有興趣了,失去了觀賞價值。于是修改規則,發球時,不得在球上升過程中擊球。這樣“合力球”事實上就被取消了。
不過,這倒更促使教練員們對物理發生了興趣。既然合力球的根本關鍵是球與球拍相對摩擦的速度,那么,就把球高高地拋起來。
因為根據物理規律,如果忽略空氣阻力,那么上拋物體的初速度和它下落到這一點時的速度是相同的。
既然發球上拋時不準擊球,它下落時總不能還不讓打呀,只是速度還是那么快,球還是那么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