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迄今,抑郁癥的病因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參與了抑郁癥的發病過程。生物學因素主要涉及遺傳、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神經再生等方面。
與抑郁癥關系密切的心理學易患素質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氣質。成年期遭遇應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導致出現具有臨床意義的抑郁發作的重要觸發條件。
然而,以上這些因素并不是單獨起作用的,目前強調遺傳與環境或應激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這種交互作用的出現時點在抑郁癥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
近幾年來抑郁癥這一種疾病一直在蔓延著,很多患者都不明白到底什么是引起抑郁癥的病因,引起抑郁癥的病因是不是因為生活中一些細節的不注意呢,下面就讓專家來介紹下引起抑郁癥的病因。
一般認為在遭遇不良生活事件后,在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下,當超過了個體心理承受能力時就是引起抑郁癥的病因,通常認為未被解決的心理沖突是發病的基礎。
在我們的生活中引起抑郁癥的病因主要表現為:交通事故、離婚、喪偶、失業、自然災害等。
慢性的應激也可使人發病,在當今社會發展進程中,生活節奏加快,激烈的競爭增加了人們的精神壓力,這些慢性的緊張性生活事件可以使人持久的精神緊張,并發現這些人發病后以焦慮性抑郁者為多。
因中年人遭遇的生活事件多,他們要負責家庭的經濟來源問題,又要負責照顧老人和孩子,所以中年以上患此病者較多。
但是,人們在經受同樣的應激事件后,有的人未出現明顯的精神異常,有的人卻患了抑郁癥,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心理素質不同,對外界精神刺激的承受能力有很大的差異性,引起抑郁癥的病因通常是性格內向、社交能力差、軟弱、依賴性強的人容易發病。
面對應激源,人的應付方式也與是否發病有關,具有易感素質的人對應激事件自我評價時,往往認為應激事件超過了自己能力所能處理的范圍。
他們在認識和行為上普遍存在著非積極的應對策略,如否認、逃避、認識歪曲,對緊張性生活事件的應付方式往往是帶有情緒指向性的,這些人往往是怨天尤人,對別人是憤懣怨恨和譴責。
抑郁癥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沮喪、煩悶、懊惱乃至憤恨,還伴有焦慮癥狀和緊張激越,即使刺激因素時過境遷或問題已得到解決,但抑郁情緒仍不能緩解?;加幸钟舭Y一定要及時的進行治療。
本期嘉賓介紹
男,精神科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副所長、醫療副院長,擅長:精神障礙,心理咨詢,心理治療,藥物依賴,精神癥診治。主要社會兼職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 常委、秘書長,北京醫學會精神科專委會 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 副理事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身醫學專委會 主任委員,北京健康促進會 執行副會長,勞動部心理咨詢師專家委員會委員。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科教,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