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吃完雞蛋后不要立即喝豆漿
每天早晨,做媽媽的都會為孩子精心準備早餐。希望孩子可以在清晨得到充足的營養。所以很多媽媽都會在豆漿中打入雞蛋花。或者在孩子吃完雞蛋后讓孩子用豆漿解渴。其實,單獨飲用有很強滋補作用的豆漿含有一種特殊物質叫胰蛋白酶,它與蛋清中的卵松蛋白相結合,會造成營養成分的損失,降低二者的營養價值。
4、吃完雞蛋后不要立即吃鵝肉、兔肉
雞蛋還不能與兔肉、鵝肉等肉類一起吃。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雞蛋同兔肉食成泄痢。”那是因為兔肉性味甘寒酸冷,而雞蛋甘平微寒,二者都含有一些生物活性物質,共食會發生反應,刺激腸胃道,引起腹瀉。
5、吃完雞蛋后不要立即吃鱉肉
雞蛋還有很多禁忌,因為平時比較少去可以搭配而鮮為人知。比如,吃完雞蛋后吃鱉肉也會導致食物中毒。而鱉肉本身性滋膩,患有感冒或體內寒濕的人一般都不要吃。加上它性咸平,孕婦跟剛剛生完BB后消化系統不好的人都不能吃。
4個關于雞蛋的誤解
1、雞蛋和豆漿不能一起吃
雞蛋和豆漿之間的誤會首先起源于大豆中含有的胰蛋白酶抑制劑,這是一種可以抑制胰蛋白酶發揮消化蛋白質作用的物質。所以,造謠者認為,豆漿和雞蛋一起吃,豆漿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劑會讓雞蛋的蛋白不宜吸收。
而事實上,所有的豆漿要煮熟才能喝。目前市面上銷售的豆漿機,也是榨完豆漿后自動煮熟,或者在打豆漿時先把大豆煮熟,只要大豆煮熟,胰蛋白酶抑制劑就被破壞,起不到抑制雞蛋蛋白質吸收的作用。
假使這個胰蛋白酶抑制劑存在,沒有被破壞,它不僅抑制了雞蛋蛋白的吸收,連大豆蛋白的吸收也抑制,此時,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劑的豆漿與任何含有蛋白質的食物吃,都會有所謂的相克現象發生。
豆漿和雞蛋之間的誤會還有一種說法是,“雞蛋中的粘性蛋白與豆漿中的胰蛋白酶結合,形成不被消化的物質,大大降低了營養價值”。這完全是無中生有的說法,生豆子中有的是胰蛋白酶抑制劑,不是胰蛋白酶。胰蛋白酶是胰腺分泌的,雞蛋中的粘性蛋白和豆漿中的胰蛋白酶結合,請問豆漿中的胰蛋白酶從哪兒冒出來的,明明是無中生有。
2、一天吃雞蛋別超過一個
對于吃雞蛋,很多人一直都有一個執念:一天吃雞蛋別超過一個。這其實是一種誤解,美國醫學界、美國營養學家佛林博士、《美國醫學協會期刊》都曾發表過相關實驗論文,結果都表明:健康人每天吃1~2個雞蛋,并不會影響人體膽固醇水平。
3、蛋黃越黃營養越好
蛋黃顏色與其含有的各種色素有關,其中一些色素如胡蘿卜素等的確具有營養價值。不過,現有的技術手段很容易讓蛋黃顏色加深,不僅與營養無關,還會帶來安全隱患。
4、農家蛋更營養
真正的農家蛋(土雞蛋)可能會更好吃一些。但檢測表明,農家蛋的各個營養素含量并不比普通雞蛋更高。另外,放養土雞的產蛋環境衛生狀況不好把控,雞蛋受到糞便污染的可能性較大。
總結:現在的人早餐的花樣越來越多,雞蛋和豆漿是我們早餐經常吃的食品。但有些吃法是有害健康的。我們好搞明白哪些說法是真的,那些又是謠傳。讓我們以后的早餐營養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