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一個很長久的節日,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是存在了,一直流傳到現在,你知道清明有哪些典故嗎?你知道清明的歷史嗎?你知道在清明節的時候都是有哪些習俗的嗎?這些習俗你知道嗎?清明是一個養生的季節,你趕緊來看一下吧。
清明節在古代的時候就是有的,相傳是從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慢慢的民間也開始效仿了,所以清明節就有了祭祖掃墓,慢慢這就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種習俗了。其實清明節和寒食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但是到了唐朝就把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 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 煙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 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節的習俗是有很多的,不僅是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 鞠、打馬球、插柳等很多的風俗體育活動。
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 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