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肝損傷分類
按病程特征藥物性肝損傷分為急性藥物性肝病(肝臟炎癥在6月內消退)及慢性藥物性肝病(> 6月或再次肝損傷)。
急性藥物性肝病
按照臨床表現特征,根據國際醫學科學理事會的標準,又分為肝細胞性藥物性肝病(ALT/ALP>5)、膽汁淤積性藥物性肝病(ALT/ALP<2)及混合性藥物性肝病(5 >ALT/ALP>2)。
慢性藥物性肝病
有分為慢性肝實質損傷(包括慢性肝炎及肝脂肪變性、肝磷脂沉積癥等)及慢性膽汁淤積、膽管硬化、血管病變[包括肝靜脈血栓、肝小靜脈閉塞癥(VOD)、紫癜性肝病(肝紫斑病)]、非肝硬化性門脈高壓(特發性門脈高壓)。
臨床上還要亞臨床性肝損傷,亦稱肝臟的適應性反應,僅表現為血清丙氨酸氨基移酶和(或)ALP水平輕微升高,一般不超過正常范圍上限的3倍,常常自行回復。
但如為特異質或過敏體質,繼續用藥有可能發生嚴重致命的不良反應,需引起注意。
藥物性肝損傷病理
要了解藥物致肝損傷的機制,首先需了解藥物在肝臟中的代謝特點。
通常經消化道吸收的藥物,經過門靜脈進入肝臟。
肝臟是藥物聚集、轉化、代謝的重要器官,大多數藥物在肝內的代謝過程包括轉化與結合兩個時相即Ⅰ相代謝及Ⅱ相代謝。
Ⅰ相代謝反應主要包括氧化、還原和水解反應,藥物經過此相反應后極性增高,即水溶性增大,易于排出體外,參與Ⅰ相代謝的酶主要是細胞色素P450(CYP);
Ⅱ相代謝反應主要為結合反應,經過此相反應后,藥物可與葡萄糖醛酸、甲基、硫基、甘氨酸等基團結合,形成極性更強的物質,通過膽汁或尿液排出體外。
有些藥物僅需Ⅰ相代謝,有些藥物則需要Ⅰ相及Ⅱ相代謝才能完成。
肝臟中Ⅰ相及Ⅱ相代謝酶的基因在人群中具有為多態性,因此,不同個體對藥物的耐受性及敏感性也有很大差異。
有些藥物在代謝的時候會產生有毒或者致癌的物質,對患者的肝臟進一步的損害,或者原本不具有抗原性的藥物,在肝臟內轉化形成具有抗原性的物質,就會引起免疫性肝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