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國古代養生學家卻認為,人的睡覺方向應該隨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而改變。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這就是考慮到“應四時所旺之氣而臥”的緣故,因中醫的五季與五方相應,有春東、夏南、長夏中、秋西、冬北之說,因此睡眠的方位也與當時節氣相應。
盡管這些理論都有一定道理,但在實際生活中受房屋朝向和家居布局的影響,而存在一定局限性,市民其實不必太過拘泥于這些理論,而導致不必要的擔心。
反而建議大家,應注意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入睡前應“安神定志”、飲熱牛奶或蜂皇漿,或用溫水沐足,好能輔以足底按摩等,以利“心腎相交”……這些措施對于提高睡眠質量有更明顯效果。
7、起床時間要順時
凌晨3點是一天的“立春”,6點是一天的“春分”。天地在3點醒了,人體的細胞在這個時空感應下也醒了。在每天3點到5點之間醒了無須再睡,有時侯反而越睡越累。天醒人不起床,也如同“拔河”,人是拔不過天地的。5點前還沒有起床,6點“春分”人的神就出不來,使人精神不足。
如果晚上睡得過晚會耗殺陽氣,早上起得過晚會封殺陽氣。這叫“雙殺”。因此,既使睡晚了,早5點前也要起,中午補個覺,防止“雙殺”。
8、晚飽不宜過飽
如果晚餐過飽,必然會造成胃腸負擔加重,其緊張工作的信息不斷傳向大腦,致使人失眠、多夢,久而久之,易引起神經衰弱等疾病。故晚餐不能吃得太飽,更不能暴飲暴食,因為這很容易誘發急性胰腺炎,使人在睡眠中休克,若搶救不及,往往會危及生命。
另外,晚飯吃得過飽,耗氣就多,耗氣就要動氣,就擾動了陽氣。晚上陽氣不足,就可能導致消化不良,食物積存在胃內,郁久就化熱,容易產生胃熱,陽盛則熱,就會睡不好覺,影響睡眠質量。因此,晚飲不宜過飽,也是睡覺補的好方法。
5種有效助眠的食物
1、葡萄有助于睡眠。研究人員對8種葡萄汁進行了檢測,發現其中含有可幫助人體調節睡眠周期并輔助治療失眠的褪黑素。
2、棗含有蛋白質、糖、維生素C、鈣、磷、鐵等,有益氣、養血、健脾、安神之功,對氣血虛弱引起的多夢、失眠、精神恍惚有顯著療效,中醫常用大棗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失眠等癥。晚飯后用大棗煮湯喝,或與百合煮粥食用,能加快入睡時間。
3、小米熬成粥,臨睡前食用,對身體不佳而引起的夜寐不安者特別適用。這也是營養學家對老年失眠者的建議。
4、蜂蜜含有豐富的葡萄糖、維生素以及鎂、磷、鈣等物質,能夠滋潤和調節神經系統,從而起到促進睡眠的作用。
5、葵花子含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可調節新陳代謝,改善腦細胞抑制機能,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晚餐后嗑一把葵花子,既可以促進消化,又有助于睡眠。
秋季如何睡眠養生呢?隨著天氣轉涼,很多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早上不愛起,白天不愛動,這就是“秋乏”。大家要保證充足睡眠,改掉夏季晚睡習慣,爭取晚上10點前入睡,以比夏天增加1小時睡眠為好,并保證早睡早起。另外,適當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
注重睡眠可養生
有沒有省事的養生方式?不吃不動,閉上眼睛,一覺醒來就能達到養生效果,相信這對于怕麻煩的都市人非常吸引。
其實,人的一生有1/3在睡眠中度過,正確的睡眠方式與良好的睡眠狀態,與養生關系密切。
中醫提倡“未病先防”與“上工治未病”,重視形體和精神的調養,主張“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所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強調提高正氣與抗病能力為主的養生觀點。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通過調節日常生活方式,可以養生防病。至于睡眠養生,中醫自然也有獨到秘笈。
“眠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良好的睡眠能補充能量、恢復精力,有“養陰培元”之效。所以,掌握睡眠養生要領,便可踏上簡單易行的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