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釣點選擇以深為主,并且兼顧淺水
湖庫出水口都是在下游大壩間,這里的水深一般都比較深。隨著開閘放水,水位不斷的下降,出水口兩側往昔的深水區成為魚類聚集的地方,魚聞流而動,這一水域的魚頓時活躍起來。釣點可選擇在斜面的防坡石梯上,手竿釣深三五米深佳,六七米深亦可。窩的數量易多不宜少,可在數百米長的岸邊分別做三五個甚至七八個窩,但要優選一兩個窩作為先下竿的點。
以往深水窩都有投餌重、發窩慢的特點,但這時期卻一反常態,魚進窩快,所以先釣的點上誘餌要細散和少而精,量為一二百克即可,而設定好要做備用窩的則多以粗餌,如酒糟,每窩300~500克,一般在2~3個小時后下竿也不晚。在深水區兩側常有較淺的水灘,只要有1米多深,也會有較多的鯽魚由于此地。作為一種臨時補充,亦可投少許餌料選作一兩窩,適時去釣,常可連續掉得多條。反之,如無較好魚訊,即可放棄。
二、釣法上以快為主,并且兼顧守釣
針對魚訊快的特點,我們要以快制快、以快制動。釣手要通過快捷試釣的方法,發現有魚的窩點,集中取之。另一快則是不斷變換釣點,而不必將一個窩里的魚全部拉完才挪窩。那樣的話,故此失彼,難以大幅度增加魚獲量,而是要在魚訊稍有怠慢時便續窩移竿另處,在動中提高獲魚率。這兩種戰術的運用時間要控制在上午到下午的3點前,過后則要采取相對的守釣戰術了,那些備用窩的用途就是為守釣留著的,這樣極有可能守到大魚。
端午前后大咬的魚主要表現為大個鯉魚,一則因為成熟的魚已大都在雨季初臨時產子完畢,急需覓食,增大了咬鉤的幾率;二則鯉魚喜歡在深水區活動,加之有流水的動感,促進了游動范圍的擴大。筆者在這一時期,有一天中數次遇大鯉的經歷,比其他時間遇到的頻率高出數倍。在釣組使用上,筆者用小鉤細線調靈,以至遇大魚失手,后來心一橫,用粗線大釣。實踐下來,大小兼收。竿子宜硬不易軟,長度為5.4米~7米。在觀漂子信號時,要有“寧停三分不搶一秒”的心態,即常說的“慢半拍”,讓魚吃的充分,即使黑漂了,也要心中默數123后在揚竿,這樣才能鉤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