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山
標準定位:承山穴在小腿被測正中線上,伸小腿或上提足跟時,可以看到在小腿背側中間肌肉(排腸肌)收縮時會形成一個人字形的分叉,承山穴就在這個人字形溝的頂點處。
主治疾病:痔瘡、便秘、脫肛、腰腿痛等。
配穴:津液不足加曲池、上巨虛、太溪;氣機郁滯加太沖、氣海;脾腎雙虛假脾俞、腎俞、太溪。
艾灸方法:用艾條或灸盒做溫和灸,腹部推薦3孔灸盒,背部推薦用單孔灸盒,支溝用艾條直接灸,或者直接綁上隨身灸,每次每穴15-20分鐘,7日一個療程。
灸法是我國傳統針灸醫學的一個主要部分。灸療法是通過溫熱、寒冷及其他非機械刺激的作用,來進行扶正劫邪,平衡陰陽,防治疾病,康復保健。尤其是灸法的防病保健作用在古代就得以十分重視。《備急千金要方》提到以灸療預防“瘴癘溫瘧毒氣”。《扁鵲心法》指出:“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余年壽矣”。現代不僅已為大量的臨床所證實,而且得以進一步發揚。同時,對灸法作用機理也進行了較為廣泛和系統的探討。
灸法的作用
1、扶陽固脫: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云:“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于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癥,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為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宋代《針灸資生經》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臍中即活”。《傷寒論》指出:“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下利,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無脈者,灸之”。說明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于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于中風脫癥、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癥的急救。
2、行氣通絡:經絡分布于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于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于瘡瘍癤腫、凍傷、癃閉、不孕癥、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