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于中醫養生應該都有所耳聞吧?通過中醫的方法來養生,可以起到很多好處。中醫對自然和諧比較講究,因為和諧生活是養生的根本嘛。那么中醫養生的表現在哪些方面呢?通過下文來了解一下吧。
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中醫養生之所以能夠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是因為這種文化與人民身心健康息息相關。正確理解中醫養生的本質,使民眾樹立唯物辯證的養生觀,是中醫養生文化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所在。
中醫養生的源頭及基礎
中醫養生是我們熟悉的中醫學的比較重要的部分。它比較偏重于治病,同時還兼具養生的目的。我們知道養生是不治病,它主要表現在防治未發生的疾病,簡單的說就是預防疾病發生,還有就是促進身體的健康。中醫養生文化的發展主要來自人民的生活和日常的實踐活動。
中醫養生文化產生于中國古代人民的養生實踐,而不是實驗室。《帝王世紀》寫道:神農氏“始教天下耕種五谷而食之,以省殺生,嘗味百草,宣藥療疾,救夭傷之命。”《史記·補三皇本紀》寫道:“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就是依靠“一塊樹皮、一把草”的調理,使中華民族雖屢經天災、戰亂的磨難,雖無現代醫療技術保健,仍然生生不息繁衍昌盛。同樣,中醫養生方法方便易行,經歷了幾千年的“臨床”實踐而效果不減。科學實驗的標準之一是“可重復”性。而這些方法經成千上萬的人重復幾千年而結果一致,充分說明了中醫養生的正確性與科學性所在,而驗證這種結論的正是人民大眾。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石,其不僅為中醫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從始至終貫穿了養生的內容,并占有重要篇幅。它成書約在戰國時期,作者站在辯證唯物的立場上提出“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并且指出人在大地上,大地懸在大氣中,較早地揭示了人和宇宙之間的客觀關系。其理論至今仍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黃帝內經》中提到的智者就是可以參與養生的人,里面提到了養生的三個和諧方面,這三點大家都比較熟悉,其中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心態的和諧以及身體的和諧。里面提到的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基本方針,而提到的人的心態和身體的調節對于自然也是非常符合的。
正本清源,《黃帝內經》的養生思想和理論從戰國時期發展至今,一直是主流中醫養生學者付諸實踐的重要理論依據,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文化瑰寶,它對民族繁榮發展卓有貢獻,它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決定了其豐富的生命力,被歷代醫家所敬仰,甚至為一些現代醫學家所認同和研究。
建立和諧自然的生活方式是中醫養生的根本
中醫養生來自人民來自實踐,它的內容必然是豐富多彩而簡便易行的。其中重要的有三點:
一是與太陽同步。地球繞太陽公轉形成了四季的氣候。《黃帝內經》便揭示了四季陽氣變化的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說陽氣在春季生發,夏季成長,秋季收斂,冬季潛藏。人類“順四時(季)而適寒暑”與自然和諧相處,可以成為自然的組成部分,獲得自然的力量而生機勃勃。
《黃帝內經》里面提到了一年四季的計算方法,主要是一年有四個時節,一天也分為四個時間段。如果照著平時分配的方法進行統計,一般三點到九點就是春季,而九點到下午三點就是夏季,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就是秋季,而二十一點到凌晨三點就是冬季,1點-3點是一天的冬季。冬季萬物潛藏,春季萬物復蘇。因此,中國傳統文化提倡人們早睡早起。甚至兒歌也唱道:“早睡早起身體好。”可惜的是,當代人普遍睡得晚、起得晚,與太陽的起落相悖,導致了眾多人群進入亞健康狀態。
在中醫養生實踐中,筆者讓一些亞健康者晚上21點-22點睡覺,早晨5點-6點起床,絕大多數人獲得了好的效果。有些人甚至擺脫了精神抑郁狀態,出現了歡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