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貯存鐵消耗過多
由于體內總鐵量的2/3存在于紅細胞內,因此反復、多量失血可顯著消耗體內鐵貯量。鉤蟲病引起慢性少量腸道出血、上消化道潰瘍反復多次出血、多年肛腸出血或婦女月經量過多等長期的損失,終導致體內鐵貯量不足,以致發生缺鐵性貧血。
此外,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人造機械心瓣膜引起的機械性溶血,以及特發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癥,均可因長期尿內失鐵而致貧血。正常人每天從胃腸道、泌尿道及皮膚上皮細胞中丟失的鐵約為1mg。婦女在月經期、分娩和哺乳時有較多的鐵丟失。臨床上鐵丟失過多在男性常是由于胃腸道出血,而女性則常是由于月經過多。
3、游離鐵喪失過多激離鐵可隨胃腸道上皮細胞衰老和不斷脫落而喪失
在萎縮性胃炎、胃大部切除以及脂肪瀉時,上皮細胞更新率加愉,所以游離鐵喪失也增多。 缺鐵不僅引起血紅素合成減少,而且由于紅細胞內含鐵酶(如細胞色素氧化酶等)活性降低,影響電子傳遞系統,可相起脂質、蛋白質及糖代謝異常,導致紅細胞異常,易于在脾內破壞而縮短其生命期。
缺鐵性貧血的治療
那么如何治療缺鐵性貧血呢,這是大家為關心的問題,別著急,治療缺鐵性貧血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
1.病因治療
應盡可能地去除導致缺鐵的病因。單純的鐵劑補充只能使血象恢復。如對原發病忽視,不能使貧血得到徹底的治療。
2.鐵劑的補充
鐵劑的補充治療以口服為宜,每天元素鐵150~200mg即可。常用的是亞鐵制劑(琥珀酸亞鐵或富馬酸亞鐵)。于進餐時或餐后服用,以減少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鐵劑忌與茶同服,否則易與茶葉中的鞣酸結合成不溶解的沉淀,不易被吸收。鈣鹽及鎂鹽亦可抑制鐵的吸收,應避免同時服用。患者服鐵劑后,自覺癥狀可以很快地恢復。網織紅細胞一般于服后3~4天上升,7天左右達高峰。血紅蛋白于2周后明顯上升,1~2個月后達正常水平。在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后,鐵劑治療仍需繼續服用,待血清鐵蛋白恢復到50μg/L再停藥。如果無法用血清鐵蛋白監測,則應在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后,繼續服用鐵劑3個月,以補充體內應有的貯存鐵量。
如果患者對口服鐵劑不能耐受,不能吸收或失血速度快須及時補充者,可改用胃腸外給藥。常用的是右旋醣酐鐵或山梨醇鐵肌內注射。
結語:看完這篇文章之后,大家是不是對缺鐵性貧血已經有所了解了呢,很多缺鐵性貧血的患者覺得自己病情不嚴重,不需要治療,其實這也是錯誤的額觀念,缺鐵性貧血發展嚴重了也會危及大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我們不能對缺鐵性貧血掉以輕心。